YouTube買粉丝、facebook刷点赞、tiktok买粉丝点赞–instagram买粉丝
YouTube買粉丝、facebook刷点赞、tiktok买粉丝点赞–instagram买粉丝

01 上海北外灘在建高樓現狀(如果讓你選擇,你愿意生活在上海的哪個區?為什么?)

来源: 发表时间:2024-05-17 11:19:16

如果讓你選擇,你愿意生活在上海的哪個區?為什么?

上海市區嚴格講就是內環內,很成熟繁華,基本無死角,范圍就是黃浦老靜安,新靜安不夜城,普陀武寧長壽,長寧中山公園江蘇路,徐家匯,楊浦東外灘,虹口北外灘,浦東陸家嘴。

內中環屬于這二十到十年快速發展區域,發展來說參差不齊,有些不錯有些很可怕。發展好的區域有長寧古北(成熟),楊浦五角場(成熟),普陀真如(目前來說還是在發展,但趨勢很好),新靜安大寧(同上)。其他中環內區域還是很糟糕。

中外環區域屬于城市拓展,人口分流的區域,談不上好不好,對剛需人口或者來滬務工人員來說,是一個容身之地,離市區近交通也便利,在這居住跑市區上班也是安逸。

外環外區域屬于城市再拓展,人口再分流區域,本身是承擔上海農業工業區域,但由于城市發展人口壓力,不得已再次拓展的區域,屬于邊緣區域了。不過這些區域有些景點早年也是劃出來做別墅度假村的,不過整體不影響區域性質。

郊環外,沒啥說了

出生長大在上海,因為學習,工作需要一直在上海搬來搬去,結婚以后又在上海來來回回換房,雖然現在離開了上海,但可以說說感受!

我出生在盧灣區,打浦橋我是有 情感 的,現在每次回國停留時間不長,但一定會去那里看看,瑞金醫院,以前是廣慈醫院,是我出生的醫院,因為從小體質差,他們的住院區都像是我家的后花園了,盧灣區人重感情,老弄堂里大家都像一家人,雖然現在已經動遷了,但原拆原位的老鄰居們即使已住高樓大廈也天天串門,而我因為 情感 也在婚后第一套房買在了動遷回來房子旁邊的小區,并在那里住了6年,算內環了,那里安靜,生活方便,離淮海路陜西路近,所以生活設施很齊全,生活成本也不算高,菜場菜價也沒有給我很貴的感覺,相比虹橋而言。

我的學生生涯是在老閔行,七寶,因為那是2000年前后的事,和現在區別很大,老閔行之前因為有些上海老的重工企業,所以大量的職工住這里,我父母也都是,我們在十號路,一號路都住過很長一段時間,從生活的角度來說,這里安靜,生活也算一流,但由于近幾年一些企業搬離了那里去了臨港新城之后,那里人口結構已發生了變化,五號線通車后,開發區沿線造了大量的商品房,很多新上海人來這里買房,畢竟比失去便宜很多,這里屬于外環,但可惜那里的同學現在聯系的很少,只有初中,高中一直一起讀的同學還有所聯系,因為高中是七寶中學,雖然還是上學的年紀,但我也算在七寶度過了3年的時光,七寶老街那時候還沒有開發,早上溜出學校去老街買個芝麻燒餅是我最喜歡干的事(我從來不是乖孩子)。那個時候七寶光禿禿的,全是田,雖然漕寶路還行,但與現在高檔別墅成群,萬科中心,七寶老街的人山人海比起來算是農村了。

大學是在徐匯,上師大附近算很不錯了,安靜,優雅,但那個時候的年齡就是愛熱鬧,我去龍華打工,除了上課時間,我就愛往龍華,靜安跑,那個時候恒隆廣場是我的夢,久光商品我覺得特體面,我大學拼命打工就是為了恒隆廣場對外展示的一塊8萬塊錢的手表,雖然當我真正自己掙到8萬的時候,我還是選擇了出國。

為了孩子進好學校,我們家從黃浦區(盧灣老區的地方)搬到了楊浦,在楊浦我們算第一次有了大房子,雖然是老小區,但頂樓復式房被我們砸了重金裝修,總面積近150,生活算是真正走上了中產,那段時間我們倆在事業上蒸蒸日上,孩子成績也異常優秀,但我們家都不喜國內教育的現狀,因為對老師的暗示不理不睬,孩子還穿了小鞋,這是我們選擇移民的重要原因。楊浦沒有盧灣這么有人情味,我算一個和善的人,時不時為小區做做義工,出門碰見小區老人也愛打打招呼,但真沒有多少熱情,給上海戶籍的同胞覺得上海人不近人情也許在這里比較能感受,但這里生活設施齊全,家里附近的綠化,公園很多,比市區多多了,外加五角場商圈的繁榮,日子也算和諧,作為教育大區,在教育上投入的成本還是頗高的。

虹橋,我們賣了楊浦房子(三口之家在上海還是建議買小一點的房子,我愛人和我都覺得大房子會讓 情感 距離也變大),出國前住了差不多一年的漕河涇開發區,虹橋,那里真的比較難受,人口多,出行不便,東西極貴,但小區治安非常好,社區工作態度好,我唯一看到過上海小區保安晚上不睡覺的,每隔2小時巡邏一下去,職業素養真的非常高,但那里離虹橋商圈比較遠,就算去愛琴海購物也要騎個七八分鐘的自行車,菜場沒有市區或郊區那樣的傳統菜市場,外出買早餐則更是不便,總之買東西糟心,雖然有外賣,但外送費也很貴。

我是二千年從深圳移居到上海的,公公婆婆住在虹口,我們就在四川北路買了一套房子,因為在深圳我們一直住南山那邊,所以習慣了郊區的居住環境,然后我們就在虹橋(那時候的虹橋還沒有今天這么繁榮)買了一小別墅,后來隨著我老公事業的發展,我們又在南翔買了一個小別墅,看南翔的發展實在太好了,那時候還沒有限購一說,我們又陸陸續續買了金地的幾套小住宅,其實如果不上班,住郊區真的很不錯,隨著上海的發展,我們住的越來越遠了,不知道未來怎么樣,我個人覺得只要購物醫療配套好,住在哪里都一樣。

來上海16年,大部分時間生活在長寧區仙霞街道。已經習慣這里了。

交通方面2和10號兩條地鐵干線以及方便的換乘讓我去機場、高鐵站以及上海大部分區域都很方便。公交車有包含71路在內的眾多線路可以無需換乘到達徐匯(836,72)閔行(700,757),嘉定江橋(158),寶山大華(737),閘北(69,829,944),火車站(941),靜安等眾多行政區。還有310,316,320等夜宵線以及浦東機場的守航夜宵線。

購物有家樂福,商場有龍之夢,尚嘉中心等高中低檔商場。

對我而言,住在哪里最重要的是吃東西和交通方便。

習慣了這里就不想去別的區了……

我來上海20年生活過三個區,也在三四個區工作過,幾乎每個區現在都比較舒服方便。上海的軟件硬件在全國都是頂級的,很人性化,所以我在哪個區都很習慣。

當然,如果是上班族最好選擇靠近市區的位置,比如閔行,長寧,普陀。市中心最好就不要居住了,擁堵不說,性價比也不高。

如果不上班,孩子上學也不產生影響的話,我認為住在郊區但是非常舒服,車不多,地方寬敞,主要空氣也好,比如青浦區,浦東區,南匯區等。

出生在靜安區富民路,居住過黃浦區漢口路外灘,讀小學時又回到出生地,現在老了為了照帶孫輩又住普陀區桃浦路真北支路,時刻想著快點再回到靜安區富民路出生老居。那里有自小一起玩耍的發小,那里有我生活過的公寓小區和街邊商店,

我已經七十多歲了,我的魂將永遠留在那里。

各人習慣,一般從小生活的區最有感情。

我喜歡靜安區。誕生在延安中路對面盧灣區的中德醫院,隔壁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共二大會址,我家弄堂現在還在,叫“念吾新邨”,電影五十一號兵站里“小老大”的原型,已經正廣和汽水廠老板也在這條弄堂里。

靜安區我成長的地方屬于標準“法租界”,氛圍和底蘊不多說了。就讀的民立中學也是百年名校,裴多菲那首“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的詩歌,就是民立中學英雄校友殷夫翻譯的……

靜安區是上海最中心財力最雄厚的區,以前及至今,給老上海人細膩感覺里的,仍然是靜安區(老靜安)的人,多了沉穩和規矩,素質就是和其他地方不同,不急吼吼。這里崇尚典雅安靜的小資生活,很“西方”,也很低調。

靜安的基礎教育可能一度全國第一,有趣的是這個第一絕對不是拼分數第一,而是拼快樂教育指數。中國的快樂教育幾乎就誕生在靜安的小學(一師附小),包括出口英國的數學一課一練等,很多理念也出自那里。

記得教育界一位專家說過:老靜安出來的孩子,分數也許不行,但都很陽光!

這,足夠了。

我從小在徐匯區的上只角長大的,別的地方我都不會習慣的,現在自己的家也在徐家匯附近,對徐匯區有種偏愛了!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