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買粉丝、facebook刷点赞、tiktok买粉丝点赞–instagram买粉丝
YouTube買粉丝、facebook刷点赞、tiktok买粉丝点赞–instagram买粉丝

02 社交媒體對學生有害的例子(社交媒體對大學生的影響)

来源: 发表时间:2024-06-02 03:47:11

報刊、電視等傳播媒介成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載體,大眾傳媒的宣傳、鼓勵、教育、引導、批評等道德教育功能受到了人們的重視,現代德育逐漸走向開放。但這些方式傳播道德教育信息的速度、容量、效率都是比較低的。以先進科學技術為基礎的大眾傳媒特別是互聯網絡,為青少年道德教育提供了現代化的物質手段,極大地改善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物質條件,豐富了道德教育的內容,達到省時、省力、低投入高產出的效果;同時也促進了青少年道德教育方法途徑的轉變。第一,大眾傳媒使得信息多樣化了,這就使得我們的教育由教道德向教青少年如何選擇道德轉變;第二,大眾傳媒使得信息有很強的滲透性,這必然要求我們的道德教育由公開、正式轉向隱性、滲透;第三,傳統的課堂教學運用了電視、錄音、錄像、投影等媒介形式,增強了吸引力,大大提高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效率和效果。第四,利用大眾傳播媒體進行大范圍的社會宣傳教育和小范圍的思想道德教育,對青少年道德形成和發展產生了直接而強有力的影響作用。最后,網絡的應用,出現了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遠程教學和網上教育,這種教育不僅變傳統的被動式接受“灌輸”教育為互動式、引導式的宣傳教育,而且變傳統的單純語言表達為借助聲音、圖像、動畫等多媒體手段形象的表達,加深了印象,強化了效果。

注:

①宋林飛:《社會傳播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5頁

②郭慶光:《傳播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31頁

③④石慶生:《傳播學原理》,安徽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07、182頁

社交媒體對我們的生活有哪些負面影響呢?

隨著社交媒體的興起,社交APP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有些社交APP的功能設計令人難以理解和無法接受,引發了廣泛的爭議和討論。本文將探討一些令人困惑的社交APP功能,并討論它們對用戶和社會的潛在影響。

1. 人臉識別和隱私問題:

一些社交APP使用人臉識別技術來識別和標記用戶上傳的照片。雖然這可能方便用戶識別和連接朋友,但它也引發了隱私和安全問題。用戶可能擔心他們的面部數據被濫用或泄露。此外,人臉識別技術還可能對少數群體和隱私敏感的用戶造成不適和不公平。

2. 虛假信息和謠言傳播:

社交APP作為信息傳播的重要平臺,有時容易成為虛假信息和謠言的傳播渠道。某些APP缺乏有效的機制來檢測和阻止虛假信息的傳播,這可能導致誤導和社會混亂。用戶也可能因為受到虛假信息的影響而做出錯誤的決策,甚至可能受到心理上的傷害。

3. 沉迷和注意力分散:

社交APP通常被設計成讓用戶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無限滾動的新聞源、通知和強制性的用戶互動可能導致用戶沉迷其中,影響他們的注意力和生活質量。這對于那些容易上癮或缺乏自制力的人尤為危險。此外,社交APP還可能干擾人們的工作和學習,以及面對面的社交互動。

4. 社交比拼和負面心理影響:

一些社交APP提供了評分、排名和點贊等功能,鼓勵用戶在社交媒體上進行比較和競爭。這可能導致一種以外貌、社會地位和物質財富為核心的價值觀,給用戶帶來焦慮、自卑和抑郁等負面心理影響。用戶可能陷入與他人的不健康比較和攀比中,忽視自身的幸福和成長。

5. 數據隱私和商業利益:

社交APP通常會收集和分析用戶的個人數據,以用于廣告定向和商業利益。用戶的隱私可能受到侵犯,而他們的個人數據可能被濫用或泄露。此外,社交APP的商業模式常常依賴于廣告收入,這可能導致用戶被過度營銷和廣告騷擾。

結論:

盡管社交APP在連接人們、增進交流和分享信息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某些功能的設計令人難以理解和無法接受。為了創造一個更健康和積極的社交媒體環境,我們需要更加關注隱私保護、信息真實性和用戶體驗。同時,用戶也應該提高對社交APP的意識,謹慎使用,并學會平衡線上和線下的社交互動。

社交媒體對大學生社交行為的影響

人際交往指個體通過一定的語言,肢體動作,表情等表達手段將某種信息傳遞給其他個體的過程,其目的是實現事物或情感信息的傳遞和理解,分為任務型交往和情感型交往,判斷社交網絡對人際交往利弊的標準在于是否有利于人際交往目的的實現。

而線上社交的模式給予了價值觀尚未確定的大學生以隱匿自我的自由,也就必然導致了情感傳遞過程中的不信任,強化了空虛感、孤獨感。有證據表明網絡社交依賴是群體性孤獨的重要原因,而群體性孤獨又會強化網絡社交依賴導致了無法跳脫的閉環。因此,在網絡社交中,人際關系所需的幸福感和滿足感不增反減。

首先,信息過載會使人際交往過程中的壓力激增,將良性的人際交往引導至被動的碎片化快餐化交往,當任務和通知不斷積累,大學生就越發想上了發條的應答機靠攏。第二,網絡社交并人際交往中信息傳遞的準確性下降,盡管有表情包和視頻通話等技術手段的支持。但相較于觸手可及的真實而言,它難免顯得太過單薄。第三,非正式形式下的交流會是效率喪失,網絡社交媒體屏障使得大學生的責任缺口擴大。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