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買粉丝、facebook刷点赞、tiktok买粉丝点赞–instagram买粉丝
YouTube買粉丝、facebook刷点赞、tiktok买粉丝点赞–instagram买粉丝

02 知識網紅帶來的消極案例(為啥會有人覺得新聞學專業無用?新聞學專業真的不好就業嗎?)

来源: 发表时间:2024-05-19 01:22:49

做羊絨服飾代工的工廠與網易簽下了長期合作協議,在網易考拉上推出的自有品牌會專供考拉渠道,但這家工廠的自有品牌不止,在別的渠道還經營著其他品牌。

另一個“雙品牌”則體現在零售端。工廠品牌知名度較低,消費者的購買意愿,很大程度是來自平臺品牌的背書,工廠品牌商品的設計、價格等都受平臺影響,就和渠道定制商品一樣,這些工廠品牌對電商平臺的依賴性比“淘品牌”更甚。

顯然,工廠不會把雞蛋放到一個籃子里,它們的核心訴求是更低的成本更高的差價以及更大的市場,驅動其合作的根本原因是電商平臺帶來的訂單。

此外,工廠愿意擔風險合作,也是在賭未來的可能性。網易考拉工廠店和淘寶心選可能會越做越大,例如網易考拉把商品賣到國外市場,淘寶心選大量開店成為線下的“新連鎖”,若是如此那品牌也能隨之上一個臺階。不過真到了那一步,工廠多半會考慮去平臺標簽,走向更大的市場了。

現在市面上能觸及制造端的電商平臺,主要有三家:必要、拼多多以及阿里,三者都是講C2M的故事。有意思的是,在以銷定產的理論指導下,誕生了必要和拼多多兩個定位截然不同的案例。

必要

必要號稱“全球首家C2M電商平臺”,四年前,必要創始人畢勝開始跟工廠合作C2M模式。必要的做法是通過甄選一線大牌制造商建立合作,然后把必要的后臺與工廠的生產系統打通,相當于用戶直接下單給工廠,然后工廠按需生產,實現零庫存。

為了兼顧性價比和庫存,必要商城在接到消費者訂單后,往往需要3-7天的生產時間。而且必要的門檻非常高,畢勝曾公開表示制造商如果想做C2M,至少耗費數年投資數千萬來改造生產線。這就注定了必要只能是一個小而美的平臺,求穩而不是求規模。

拼多多

跟畢勝一樣,黃崢也認為庫存的產生是因為需求的不確定性,認為縮減流通環節、用確定性的需求降低生產庫存就能減少商品價格。不過與必要單件都要按需生產不同的是,拼多多要做批量定制化生產——拼工廠。

通過拼團預售延時發貨,拼多多以類似“集單”的方式鎖定一個相對確定性的商品需求,工廠再進行規模化生產降低成本,以最短的路徑和時間送到消費者手中,形成新的商品流通模式,并趨向于零庫存。

去年12月,拼多多發布“新品牌計劃”,拼多多表示會給代工廠在一定范圍內傾斜流量、推薦位資源,以增加商品曝光度,支持其品牌化建設。拼多多方面還表示,對于加入“新品牌計劃”的工廠還將引入可視化平臺,即通過直播打通生產端與需求端之間的信息流,令產品設計、生產、制造全流程可視化。

天天特賣

阿里的C2M項目與拼多多類似,看起來像針對拼多多的防御手段。去年11月,淘寶旗下的天天特價宣布升級為天天特賣,并對中小工廠進行IoT數字化改造,稱將工廠產能數據與網店打通,前端賣多少,后端產多少,可以基本做到零庫存,倉儲成本降到幾乎為零。

不過,但凡拼團等營銷手段,基本都是用低價商品來突破低線市場,低價、拼團可以把一件商品快速打造成爆款,迅速消化工廠的產能/庫存。從積極的方面看,拼多多給無處安放的低端供應鏈一條產能釋放通道,消極來看,低價是一條死胡同,這些低價工廠成為了平臺的燃料。

三家電商平臺的C2M模式都強調工廠產能在線可視,并與平臺銷售數據實時打通,不過雖然理論方向有了,但如何改造工廠就是另一回事了。

先說必要,必要最早做工廠改造,但據一家必要合作工廠表示,必要給他們灌輸了C2M理念,給工廠指出了一條前進方向,但必要本身卻沒有能力進行工廠改造,需要工廠按自己的需求向第三方軟/硬件提供商采購。這家工廠接入必要平臺的一條流水線,是委托富士康子公司改造,并稱目前國內只有富士康有真正的生產線改造能力。

拼多多目前的“改造”方式,是在工廠的拼多多生產線上放手機進行直播,消費者可以通過直播來看工廠的生產情況。手機直播并沒有什么技術含量,不過用如此低成本的方式建立工廠與消費者之間的信任,也算是成功的工廠改造。畢竟工廠需要的是訂單,改造應該為盈利目的去服務。

相比拼多多,阿里的改造方案更成熟一些:通過視覺識別來實現工廠生產透明化和產能數字化。阿里給工廠提供攝像頭、交換機、邊緣服務器和網關等配套硬件,搭載多種算法的攝像頭會持續掃描生產線,視頻數據在本地和云上協同計算,然后把結構化的核心數據上傳到云端,進一步跟消費平臺進行實時打通。

這里要插一句,因為平臺賣家對OEM、ODM代工的需求,阿里較早地接觸了代工廠。“淘工廠”誕生于2013年,是阿里1688事業部在賣家與工廠之間搭建的撮合型B2B平臺。目前“淘工廠”上的工廠數量在3萬家左右,阿里希望借助平臺上商家生態的天然優勢,打造全中國最大的服裝類供應鏈服務平臺。而阿里的新制造 探索 ,也正是從“淘工廠”上的優質合作工廠開始。

鄭旭表示“國內有大量中小工廠,只有數量上來了,平臺的價值才能體現,當然,相對而言中小工廠更有意愿接入平臺,并接受非定制化的應用。” 傳統做法來做流程追溯,一般都是用條碼或RFID,攝像頭改造是一個輕量級非侵入的解決方案,可以讓工廠達到一定程度的產能數字化,進行實時信息可視及互動。

“改造一家100人左右的工廠的硬件成本在5萬左右。”鄭旭認為這個價格能被大部分工廠都能接受,并且還可以搭載多種算法進行拓展。在接受改造之后,工廠排產效率提升6%,由于鏈路透明并且按需生產發貨及時,整個供應鏈上的庫存可以降低10%。

目前鄭旭團隊已完成100家“淘工廠”的部署,他認為改造的最大價值,是工廠生產的透明化帶來管理效率、協作價值的提升。

毫無疑問,相比制造業,互聯網公司更懂如何與消費者交易/交互,電商工廠是從消費端拉動制造端的嘗試。換而言之,電商工廠應該是電商服務工廠,互聯網服務制造業,但在每個案例中,我們都看到了互聯網與制造業之間還存在天然“斷層”。

1.供應鏈斷層

電商平臺與代工廠的合作并沒有想象中的緊密。工廠的核心訴求是訂單和生產利潤(更低的生產成本,更高的出貨價格),但在生存壓力下,優先考慮的是訂單的穩定性。因此代工廠不可能放棄品牌方的大訂單,這是制造業的主要訂單來源。目前電商平臺與代工廠的合作,仍是在試驗層面。

以必要為例,在三個改造工廠案例中,必要是深耕細作型,對工廠資質的要求最高,但代工廠也只是將一條生產線進行改造來跟必要合作,并且必要也不能真正去干預工廠的生產。歸根到底,雙方的合作還是要落到訂單上,電商平臺帶來的訂單越多,對工廠的話語權越強。但整體上,代工廠接大單,服務主流品牌市場的現狀很難改變。

2.人才斷層

即懂互聯網又懂傳統制造業的人才太少。就比如說阿里,雖從自身組織管理中沉淀出中臺系統,但能去給企業做業務拆解搭建中臺的也不過十余人。而互聯網離制造業的距離更遠,以至于兩個行業“語言”都不同,大家都說 “產品”,但指的卻不是同一個概念。

行業交流將從人才交換開始,就如代工廠吸納原本在品牌方的設計師群體后,從OEM轉型ODM,與品牌方合作形式才發生了改變。而新生產要素的加入必然會產生新的生產關系,這將涉及到員工的薪酬分配,以及組織管理的變革。就目前來看,新生產線的設立,工廠和互聯網的磨合,已經對員工的能力和生產積極性帶來影響。適應新的生產關系需要新的組織架構,這對家族式民營企業會是巨大的挑戰。

3.行業屬性斷層

去年9月,馬云在云棲大會上闡述了“新制造”概念,一石激起千層浪。不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一篇評論認為,馬云所提出的“新制造”并沒有多少新的內容。

就“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融合”來看:制造業服務化進程已經進行多時了,信息化還在加速這個過程;一些大型制造業企業,很久以前就開始了其制造業服務化過程。就“按需定制、個性化、智能化”來看,近年來“規模化定制”和“無人工廠”在一些先進制造業企業已經日益普遍了,我國的海爾公司多年前就首創“互聯工廠”, 探索 規模化定制。就“用好互聯網、IoT、云計算、大數據”來看,在國內外工業界,智能制造、工業物聯網、工業互聯網、工業大數據等相關概念已經熱炒多年,在北京每個月甚至都能碰到多場與工業互聯網相關的論壇或研討會,這些概念都被炒得有點兒泛濫了。

我國新一代信息技術和信息化人才和資源主要集中在BAT等互聯網企業中,在推進工業互聯網的思路上,互聯網行業與制造業是截然不同的。

富士康、紅領、海爾這些在智能制造上頗有建樹的企業,都是在自身有足夠的工業基礎和制造經驗后,才能在某一領域進行突破,將能力向外開放延伸。而BAT,則想先尋找行業70%的共性問題,想拿出行業通用的解決方案來大規模推廣。

海爾COSMOPlat業務全景圖

在國際上,誰主導制造業變革也是有差異的。美國從信息端通過大數據分析等工具“自上而下”的重塑制造業,德國則是從制造業出發,利用信息技術等手段改造制造業的“自下而上”的思路。

電商工廠,是互聯網服務制造業的“自上而下”的試水,在當下,互聯網公司沒有必要去糾結行業能力,我國的制造業的特征是“大而不強”,大量中小企業,需要的是用得起、能真正帶來效益的的技術。

不過,行業共性之外的30%,才是決定企業能否脫穎而出的部分。因此,互聯網公司未來必然會在行業知識上遇到阻礙,如果連理解問題都做不到,更何談解決問題,以及讓AI解決問題。到那時候,互聯網公司就需要真正去做一做制造業了。

注:文/范向東,買粉絲:高街內參,本文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億邦動力網立場。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