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買粉丝、facebook刷点赞、tiktok买粉丝点赞–instagram买粉丝
YouTube買粉丝、facebook刷点赞、tiktok买粉丝点赞–instagram买粉丝

01 美國數字貿易規則及其對中國的影響論文(電子商務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来源: 发表时间:2024-05-06 01:54:47

美國次級貸危機的成因及其對中國的啟示!

成因:引起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風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國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場持續降溫。次級抵押貸款是指一些貸款機構向信用程度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貸款。

利息上升,導致還款壓力增大,很多本來信用不好的用戶感覺還款壓力大,出現違約的可能,對銀行貸款的收回造成影響的危機。

在美國,貸款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從房子到汽車,從信用卡到電話賬單,貸款無處不在。當地人很少全款買房,通常都是長時間貸款。可是我們也知道,在這里失業和再就業是很常見的現象。這些收入并不穩定甚至根本沒有收入的人,他們怎么買房呢?因為信用等級達不到標準,他們就被定義為次級信用貸款者,簡稱次級貸款者。

由于之前的房價很高,銀行認為盡管貸款給了次級信用借款人,如果借款人無法償還貸款,則可以利用抵押的房屋來還,拍賣或者出售后收回銀行貸款。但是由于房價突然走低,借款人無力償還時,銀行把房屋出售,但卻發現得到的資金不能彌補當時的貸款+利息,甚至都無法彌補貸款額本身,這樣銀行就會在這個貸款上出現虧損。(其實銀行知道你還不了。房價降溫,另一方面升息都是他們一手掌控的)

一個兩個借款人出現這樣的問題還好,但由于分期付款的利息上升,加上這些借款人本身就是次級信用貸款者,這樣就導致了大量的無法還貸的借款人。正如上面所說,銀行收回房屋,卻賣不到高價,大面積虧損,引發了次債危機。

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通常采用固定利率和浮動利率相結合的還款方式,即:購房者在購房后頭幾年以固定利率償還貸款,其后以浮動利率償還貸款。

在2006年之前的5年里,由于美國住房市場持續繁榮,加上前幾年美國利率水平較低,美國的次級抵押貸款市場迅速發展。

隨著美國住房市場的降溫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級抵押貸款的還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購房者的還貸負擔大為加重。同時,住房市場的持續降溫也使購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過抵押住房再融資變得困難。這種局面直接導致大批次級抵押貸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償還貸款,進而引發“次貸危機”。

對中國的影響:第一,次貸危機主要影響我國出口。

次貸危機引起美國經濟及全球經濟增長的放緩,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不容忽視,而這其中最主要是對出口的影響。2007年,由于美國和歐洲的進口需求疲軟,我國月度出口增長率已從2007年2月的51.6%下降至12月的21.7%。美國次貸危機造成我國出口增長下降,一方面將引起我國經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放緩,同時,由于我國經濟增長放緩,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小于勞動力的供給,將使整個社會的就業壓力增加。

其次,我國將面臨通貨膨脹和經濟增長趨緩的雙重壓力。

由于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居高不下,以及我國冰雪地震等自然災害的影響,我國的農產品、生產資料、生活消費品等價格持續上漲,目前已形成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2008年1—5月份累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8.1%,流通環節生產資料價格同比上漲16.7%。同時,人民幣升值又將進一步影響中國出口增長。

最后,次貸危機將加大我國的匯率風險和資本市場風險。

為應對次貸危機造成的負面影響,美國采取寬松的貨幣政策和弱勢美元的匯率政策。美元大幅貶值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匯率風險。目前中國的外匯儲備已經超過1.5萬億美元,美元貶值10%—20%的存量損失是非常巨大的。在發達國家經濟放緩、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美元持續貶值和人民幣升值預期不變的情況下,國際資本加速流向我國尋找避風港,將加劇我國資本市場的風險。

次貸風暴之鑒

美國次級抵押信貸風波起于今春,延于初夏,在仲夏七八月間擴展為全球共振的金融風暴。雖經各國央行聯手注資、美聯儲降低再貼現利率等干預措施,目前危勢緩解,但其沖擊波仍在繼續蔓延。國內輿論8月以來已對此國際金融事件給予較高關注,24日以后,又有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報相繼披露所持次貸債券數額新聞發生,更證明了中國在危機中難以完全涉身事外。

當前,準確估計包括三大行在內的中國金融機構在次貸債券投資中的損失,恰如整體評估此次全球次貸風暴整體損失之原委,尚嫌為時過早。然而,以宏觀視角細察此次全球性次貸風暴積聚、爆發、擴散之路徑,已可總結出若干經驗教訓,對資產價格泡沫畸高、資本管制將去未去的中國正是鏡鑒。現實表明,金融自由化在本質上應當是金融體制的進步,其中包括風險防范體制的不斷完善。監管層、金融機構、房地產業等領域的“有力者”,均應加倍警惕資產泡沫,切勿以今日的快感換取明天的傷痛。

國際觀察家在分析此次金融風暴時普遍認為,美聯儲長期執行低利率政策、衍生品市場脫離實體經濟太遠、金融文化仍有欠提高,乃是此次金融動蕩的三大原因。其中尤以第一條為甚。

在美國歷時最長的經濟景氣結束后,網絡泡沫破滅、“911事件”等因素,迫使美聯儲連續降息。沒有理由指責這一經濟刺激政策的總體取向。但在具體操作上,美聯儲的貨幣政策仍有值得反思之處。其最初兩年降息力度過大,真實利率有時甚至為負;此后雖連續17次加息,將聯邦基金利率由1%上調至5.25%,美元仍處于長期的貶值階段。以通脹指標考察,美聯儲在經歷了初期的成功后,在2003年下半年到2005年下半年,也曾出現月度CPI漲幅略高的情況, 2005年9月甚至達到4.7%。美聯儲在加息上過于謹慎,應變遲緩,對于全球流動性過剩難辭其咎,更形成此輪金融動蕩的根源。由是看來,貨幣當局正確判斷形勢并果斷采取措施,至為重要。

次貸風暴還表明,縱使在美國這樣金融業高度發達的國家,大眾層面的金融文化仍有待提高。種種報道表明,在美國申請次級抵押的信貸者中,許多人甚至不知何為復利,亦不會計算未來按揭成本,但仍然興致勃勃申請了自己本無力償還的房貸,住進自己本無力購買的房屋。如此行事者大有人在,然而,大眾性癲狂永遠無法戰勝市場漲跌無常的鐵律,泡沫的突然破裂必然會給經濟社會帶來巨大的創痛,首當其沖者正是誤入泡沫叢中的弱勢群體。

2008年是亞洲金融危機十周年。《財經》曾于6月下旬出版前馬來西亞央行高級官員及香港證監會前主席沈聯濤先生有關專著,用意即在從鄰人血淚中吸取經驗教訓。相較亞洲金融危機,此次全球次貸風暴對中國既為再度警醒,又在時間和案例的層面更具貼近性。由人民幣的巨大升值壓力為本,中國面對的資產泡沫只會更為龐大,中國房地產市場和股市風險估值過低、風險防范缺失已是不爭的事實。無論今天的“理論者”如何以“新興市場”、“人口紅利”等種種說法自我寬慰,清醒者沒有理由不考慮未來的風險代價,未雨綢繆已再不可拖延。不獨如此,隨著6000億元特別國債發行,中國外匯投資大規模出海蓄勢待發。次貸風暴警示對于未來“走出去”的戰略安排亦是意味深遠。

從這個意義上說,近在眼前的全球性次貸風暴對中國人可能是件幸事。認真體味此次風暴之教訓,我們應盡可能避免危機的種子在中國生根發芽,引致未來無窮禍患。

面對美國次貸危機中國應采取的措施

當前,面對通貨膨脹和經濟增長趨緩的雙重壓力,我國應采取靈活從緊的貨幣政策,避免經濟的“硬著陸”。同時,應借鑒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經驗,采取較為積極的財政政策,通過減免稅、增加政府投資和支出、提高社會福利保障水平、加快醫療體制改革等措施刺激經濟的增長,使經濟仍然能夠維持一個較高的增速,以緩解就業壓力。

A.靈活從緊的貨幣政策。在貨幣政策上仍然保持緊縮態勢,但要根據經濟運行的實際狀況靈活調整,防止過度緊縮,可實行謹慎加息。當前的信貸控制在實質上已經提高了企業的資金成本,進一步提高利率對經濟面的打擊可能會很大。

B.積極的財政政策。

(1)擴大政府投資。根據以往的經驗,出口的下降對國內的投資增速將造成一定的拖累,需要采用擴大政府投資的方式來對沖這部分的影響。投資的重點領域是受雪災、地震影響較大的基礎設施以及農業基礎設施。

(2) 增加政府支出與補貼。繼續擴大社保和醫保的覆蓋面,體現教育的公平性;加大農業直補的方式鼓勵農業生產,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消費水平。

(3)減免稅收。減稅可以提高企業的利潤,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從而有利于企業增加投資、擴大供給,有利于居民增加消費,擴大內需。包括取消利息稅、進一步提高所得稅的免征基數、進一步提高低收入群體的補貼等。

C.抓住時機進行產業結構調整。調整出口產業結構。我們應該抓住有利時機,逐步降低加工貿易和低附加值產品的出口比重,逐步提高一般貿易和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比重。同時要繼續堅持不懈促進節能減排。

美國次級貸危機對中國的啟示:次貸風險的滋生主要是源于抵押貸款機構放松貸款條件,為不具備還款能力的高風險客戶提供了信貸,而投資銀行創造了大量基于這些貸款的高風險衍生證券。金融機構應強化穩健經營意識,在業務創新與風險防范之間取得平衡。

本次危機暴露出評級機構存在失誤。由于直接參與衍生產品的設計并為其提供評級,評級機構面臨明顯的利益沖突,喪失了獨立性。關鍵在于,當前的國際評級市場具有明顯的寡頭壟斷性,評級結果存在對主要發達國家企業和債券評級的普遍高估以及對其它國家的普遍低估的現象,評級機構的公信力受到削弱。報告認為應增加現有評級體系的競爭性,避免評級結果的系統性偏倚。

此外,報告指出,金融監管應跟上金融創新的步伐。要加強對復雜金融產品的風險監管,特別是,對信用衍生品等的監管要改進,要強化資產支持證券發行機構對基本債務人的債務履約能力的監督責任。

每一次危機都是新的,但都是流動性危機。流動性來如汪洋,去也匆匆。中國商業銀行的超額儲備從7%已經下降到目前的1%-2%,流動性富余已經不大不錯,美國次級房貸只是美國房貸市場的很小一部分,目前次級房貸危機給金融機構帶來的損失與已知的大危機相比也還相對較小。但其對國際金融市場造成的影響遠比1998年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危機時大,而且正在演變成繼上世紀80代拉美債務危機、90年代亞洲金融危機以來的10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市場大危機。其理由有二:金融風險指標和各國央行的反應。先看金融風險指標:反映流動性緊缺程度的美國10年期國債利率,在短時間內從5.3%就下跌到4.7%以下,其幅度超過了1998年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危機的程度。VIX指數上周(8月17日)超過30,達到危機水平。VIX指數是描述金融系統波動性或風險增加的一個重要指標,金融市場運行正常之下的VIX指數在10到12左右。危機已經迫使各國央行采取史無前例的聯合行動。本次危機雖然產生于美國金融市場,但當德國產業投資銀行和法國巴黎銀行遭受危機的巨大沖擊之時,歐洲中央銀行被迫率先(8月9日)向歐洲金融市場注入1300億美元。緊接著,美聯儲也向美國的銀行體系注入240億美元;隨后,澳大利亞和日本的中央銀行也都注資救市。8月9日、10日兩天之內,全球中央銀行向市場注入3223億美元的資金。就在8月17日,美聯儲還被迫降低再貼現利率50個基點,將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融資的抵押品范圍擴大到次級抵押債券,并鼓勵商業銀行通過中央銀行貼現窗口融資,來緩解危機的迅猛擴散。21世紀新危機這場危機爆發自今年3月,在8月份來勢兇猛,讓全球央行似乎有點措手不及。這是一場什么樣的危機?我的判斷是,這是21世紀的第一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每一場危機都是新的,不變的是都有流動性危機的一面。這里說“新”有幾個含義:一是危機源自于最發達國家,然后蔓延到全球。自1929年以來發生的金融危機,基本都是源自于發展中國家,比如拉丁美洲債務危機、亞洲金融危機。當然,美國1990年代也發生過存貸危機,德國、西班牙也出現過銀行危機,但沒有造成全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