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買粉丝、facebook刷点赞、tiktok买粉丝点赞–instagram买粉丝
YouTube買粉丝、facebook刷点赞、tiktok买粉丝点赞–instagram买粉丝

01 海外華僑商人回國創辦的企業有南洋兄弟(收集五個海外華僑愛國的故事)

来源: 发表时间:2024-05-19 12:09:12

收集五個海外華僑愛國的故事

1、陳志昆

1961年,陳志昆被委派到香港華僑商業銀行擔任副總經理的職位。由于熟悉中美兩國的文化,陳志昆又不遺余力地為中美兩國的友好交往而奔波,以盡一位愛國華僑應盡的義務。他促成了夏威夷代表團第一次赴北京考察、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之后,他多次任美國跨國公司的中國顧問。為了更好地促進并推動中美兩國之間的貿易,1974年,他成立了友結投資顧問公司,主要擔負起中美兩國貿易的買粉絲工作。

2、符克

符克,出生于貧農家庭。1928年,考入廣州市南海中學。在校期間,經常與進步同學研究和探索民族的出路。1933年,僑居越南,任小學教員。1938年初,入延安陜北公學學習,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秋,受派到越南發動華僑支援祖國抗日,任越南瓊崖華僑救國會常委。1939年,組織并帶領越南“瓊僑回鄉服務團”返瓊抗日。8月,敦請國民黨瓊崖當局團結抗戰,被敵人秘密殺害。

3、陳芳明

陳芳明先生是著名旅泰華僑,祖籍福建省安溪縣,他熱心社團工作、公益事業,在泰南華人社團和慈善機構任職多年,對祖國懷有濃厚感情,熱心支持家鄉建設。幾十年來,陳先生一直捐資建設家鄉的教育、衛生和交通事業。陳芳明先生并非富甲一方,在傾囊援建家鄉公益事業的同時,自己卻過著簡單樸素的生活,他的愛國深情為后人樹立了典范。

4、司徒美堂

司徒美堂,原名司徒羨意,字基贊,廣東開平人,中國洪門致公黨創始人。早年家里貧困,給人當雜工為生,1880年,他前往美國謀生,先是在食館當廚工,期間加入三藩市洪門致公堂。1894年,他在波士頓組織起安良堂,成員最大規模時發展到了2萬多人。該堂的法律顧問還是后來的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

1904年,司徒美堂結識孫中山,開始從事革命活動。1937年,為支持抗日戰爭,他成立了“紐約全體華僑抗日救國籌餉總會”,后為抗戰總計募集到了330萬美元。1949年,司徒美堂來到北京參加了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并參與了開國大典。1955年,司徒美堂在北京去世。

5、陳嘉庚

陳嘉庚,原名陳甲庚,福建泉州人,愛國華僑領袖、知名企業家、社會活動家。1891年,陳嘉庚跟隨家人前往新加坡謀生,1904年后,他創建菠蘿罐頭廠以及自營謙益米店,并開始經營橡膠產業,后成為當地知名的橡膠大王。1910年,陳嘉庚加入孫中山創辦的同盟會,被推舉為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協理。

辛亥革命時期,陳嘉庚積極籌錢支持孫中山革命,并創辦了集美中學、集美師范學校、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廈門大學。抗日戰爭時期,陳嘉庚也是盡心盡力為國內抗戰募捐。1949年,陳嘉庚參加了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被選為常務委員。1961年,陳嘉庚在北京逝世。

廈大學校是誰創辦的?

廈門大學是陳嘉庚創辦的。

自陳嘉庚公司改為有限公司之后,陳嘉庚只被允許每月支取 5000元用于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每月經費缺額 2萬余元,到有限公司收盤共 30個月,兩校經費總缺額 60多萬元。這個缺額陳嘉庚是這樣解決的:①變賣廈門大學校業,得 10余萬元;②陳嘉庚的親家曾江水捐 15萬元;葉玉堆捐 5萬;③向廈門集通銀莊息借 30萬元;④將自己在新加坡經禧律 42號的私宅 3幢大廈過名易主,把賣得的錢用于廈門大學,即:“變賣大廈,維持廈大”。

陳嘉庚為確保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即使在自己的生意失敗之后也有可靠的經費來源,采取了以下措施:①將有限公司的 7間橡膠廠由南益公司李光前、益和公司陳六使、宗興公司和其他合伙人及自己承租,訂明條件為所得凈利的 1/ 3到一半用作兩校經費。②函請廈門大學校長林文慶往新、馬進行募捐,得

18萬元。③向李光前募 5萬元、陳六使兄弟 5萬元、陳延謙 1萬元、李俊承 5000元,自捐 5.2萬元,共 16.7萬元,在柔佛買橡膠園

388英畝,作為廈門大學基金,每月收入 2000元( 1937年 7月廈門大學改為國立后,由捐款人決定改作集美學校基金)。④廈門大學每月經費

1.6萬元,經他請示,自 1934年起由中央和省政府各補助 5000元 (中央 5000元常拖欠),他自己籌匯 6000元。

陳嘉庚為全力辦好集美學校,于 1936年 5月致函福建省政府和中央教育部部長王世杰,要求政府收辦廈門大學。他在信中寫道:限于自己的經濟事業不能發展,“千思方想,唯有請政府收辦,弟愿無條件將廈大產業奉送,不拘省立或國立均可,所有董權一概取消。” 1937年 7月,陳嘉庚獨資創辦的私立廈門大學改為國立廈門大學。

陳嘉庚自

1904年獨立創業,至 1934年公司因失敗而主動收盤,前后 30年經營所得的利潤累計 1900萬元,支出總計也

1900萬元。在支出中學校經費占 42%( 800萬元),其中用于廈門大學達 400萬元之多;營業上的支出和家庭生活費分別占支出的 56.6%和

l.39%。他創辦的廈門大學在 1921年開學之后,由他個人獨立維持、支撐至 1937年,共 16年,最后無償獻給了政府。

陳嘉庚為教育事業作出了巨大的犧牲。他作為一位華僑企業家,卻以“毀家興學”或“傾資興學”的形象閃亮在人們的心目中。他當時總結自己 30年的創業歷程和為興學樹人所做的艱辛努力,認為絕不是憑一時熱情的輕率之舉。他無愧無悔地認為:“犧牲非孟浪”。

陳嘉庚對興學為什么如此執著,如此癡迷?這不能不說是與他生長在國家衰弱,宰割由人、國人猶如散沙一盤備受凌辱的年代有關。世界先進國家的現代文明與祖國同胞、家鄉父老多災多難現實生活的反差深深地震撼著他的心靈,牢牢地培植著永遠不凋謝的民族憂患意識。

1893 -1895 年,那是祖國的多事之秋。青年陳嘉庚出洋后第一次回返故鄉。他回國前,在英國皇家政府殖民部直轄的海峽殖民地首府新加坡,耳聞目睹華僑中的一些有錢人熱心捐資興辦公益事業。當地的蓄水池、平民醫院和許多舊式學校等公共設施都是華僑和僑生捐建的。但大丟中國人臉面的丑事也時有發生,如幫派林立、交惡斗毆及拐賣婦女、脅迫賣淫等。陳嘉庚回到故鄉,所見所聞是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慘敗,日本浪人在廈門為非作歹,家鄉宗族與宗族、鄉村與鄉村之一睚眥之怨必報,以致于發生械斗,地方不靖天災不斷,觸目皆貧。

這時的陳嘉庚深深地感受到肩上的社會重負,對家鄉公益事業相當熱心,他說這是“出乎生性之自然,絕非被動勉強者”。他最初做的一件事是花錢編印醫書《驗方新編》,用以贈送閩南各鄉村,希望能消減家鄉農村人民缺少醫生造成的不幸。第一次是在 1893年,他寄 3600元往日本定印 1200冊,結果因郵寄失落而失敗。第二次他在國內 17個城市和南洋各地登報廣泛征求民間經驗良方,寄款到上海印 2萬本,不料卻因錯字太多不能用。第三次他雇用專人將搜集到的藥方進行整理校對,計劃印 8萬冊,但等到書稿謄寫完畢即將付印時,陳嘉庚有限公司已收盤。陳嘉庚煞費苦心編印醫書幫助家鄉人民解除痛苦的愿望,終究落空。

創建惕齋學塾是陳嘉庚捐資辦學的最初行動。惕齋學塾原址今仍在,從門柱上的兩幅聯文不難探知陳嘉庚當年心曲。其一:“惕厲其躬謙沖其度齋莊有敬寬裕有容”;其二:“春發其華秋結其實行先乎孝藝裕乎文”。可以說,“惕齋”是青年陳嘉庚注重德行、修業、教化及居不求安、食不念飽的一種表現。

1911 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封建專制王朝,孫中山與同盟會設計的民主政治產物——中華民國接著也誕生了,海外華僑興高采烈。新加坡華僑奔走相告;傾城慶祝,他們燒掉象征清朝的黃龍旗,大放鞭炮。在橋南路、橋北路和吉寧街,鞭炮紙屑堆積的厚度可掩膝蓋。廣大僑胞受到維新派人物康有為的新思想啟蒙,受到同盟會會員的反清革命教育和華僑社會改革運動的影響,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不斷孕育形成和激發出來,這時表現為對新生的民國政府充滿信心。充滿為國家盡國民義務的熱情。素有大志的陳嘉庚更是意氣亢奮,他自問:“政治有清明之望矣,而匹夫之責何如?”他自揣個人的才能并不適合參與政務或從事其他公眾事務,便決定回國做兩件事:創辦工廠;興辦學校。

1912年(民國元年)秋,陳嘉庚懷抱著對中華民國的無限希望和報效祖國的滿腔激情回到又已闊別了 10年的故鄉。

他曾在新加坡嘗過外國的蠔(牡蠣)罐頭,覺得個頭老大,心想如果用集美的蠔作原料一定能制出佳品。他花 7000元從新加坡買機器設備運回國,函請在日本的朋友代聘一名制蠔罐頭的技師來集美。 1912年冬試生產,結果不成功。集美的蠔在海里的生長期不到 9個月,經高溫一煮就縮小大半,形狀欠佳;那位日本技師很用心試制出來的蠔,不幾天就變質發臭。陳嘉庚興辦制蠔罐頭廠的嘗試失敗了,他只好將機器折價入股廈門大同罐頭食品有限公司。

陳嘉庚做的另一件事是在家鄉創辦集美小學。民國初年的集美依然是陳氏單姓族人聚居的地方,男女 2000)多人,分六、七房,各房設一間私塾,各有一二十名男生。女子不得入學。各房內部又分成兩派,長期對立甚至棍械相向,怨結仇積。陳嘉庚召集各房的房長在一起開會,曉以新時代新時尚,動員大家消解仇嫌,合力創辦新式完全小學,培養學生。各房都聽從他的勸告,從此停辦私塾。 1913年 1月 27日,鄉立集美兩等小學校開學,在集美的學齡兒童全部入學,共 135人,借用集美大社陳氏宗詞等做校舍。學校所需經費全部由陳嘉庚負擔。原計劃聘用校長教師 7人,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只聘到 5人。

集美小學辦起來了,但沒有校舍。集美三面環海,人口稠密,地狹田少,每年收成不足供應 3個月的糧食。村里無地,村外雖有地,但墳墓多,人們迷信風水,動用不得。陳嘉庚便花 2000元買了村外的一個大魚池作校址。這魚池是過去村里人在海灘上筑堤圍成的,面積數十畝。春末動工,開溝、排水、填池,只幾個月,可容納 7個班級的平屋教室及操場都完工。秋季開學,全校遷入新址。

陳嘉庚在創辦集美小學的過程中,曾對閩南許多縣的教育情況和省立師范學校的情況進行過考察。當時同安全縣人口 20余萬,只有 1所縣立小學和 4所私立小學,加上集美學校,在校學生總數不上 700名。全縣師資連同簡易師范科畢業的在內只有

4名,其中 1名改行經商,只剩

3名。學生這樣少,師資這樣缺乏,他簡直不敢相信。他在鄉村常見十幾歲少年和兒童赤裸身體,成群結隊,或嬉鬧,或賭博。目睹的情景使他感到痛心而難于自持,他用這樣的

10個字進行了概括:“兒將回復上古野蠻狀態!”這么多適齡孩子不上學讀書,鄉村野俗又如此之重。陳嘉庚從調查中了解到這種觸目驚心的情況由來已久。清末廢棄了科舉和實行了新學校制度之后,書塾停了,而新學校卻因缺錢、缺教員辦不起來。當時同安縣縣長選聘校長,校長選聘教員,縣長變動,全校變動,師生離散,十多年間竟然沒有畢業生可升入師范。漳州有 1所師范學校學生有百余人,因經費困難,其成績鮮有所聞。設在福州的省立師范學校,創辦

12年,在校學生保持在 300名左右。學膳宿等費均免,另有優厚的獎勵。學生一入其門。似乎就有了前清秀才的架勢,

4年畢業出了校門,相當于舉人資格,所以趨之若騖。每年招生約 80名,多不公開招考。即使這些學生

4年畢業后都能從教,就全縣來說也是杯水車薪。更何況富人子弟入師范學校大多是想混一紙文憑,并沒有從事教育的志向。陳嘉庚曾與福建省教育廳長談到師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