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買粉丝、facebook刷点赞、tiktok买粉丝点赞–instagram买粉丝
YouTube買粉丝、facebook刷点赞、tiktok买粉丝点赞–instagram买粉丝

04 世界石油貿易的主要格局(世各國爭奪石油的實質)

来源: 发表时间:2024-05-18 05:06:35

灣產油國和其他地區的產油國在商品結構和經濟結構上產業結構嚴重失調,雖然一部分國家已經意識到了其國家經濟產業結構的問題,并采取了一些政策來發展石油化工之外的產業,但就目前來看,中東地區油氣十分豐富的國家的產業結構嚴重失調,使其經濟發展過分依賴石油和天然氣的出口,同西方工業經濟有很強的互補性,這些國家所需的制成品也大都是從西方進口。值得一提的就是這些國家的軍火購買力是十分巨大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些國家通過軍火貿易在客觀上推動了軍火工業和技術的進步,促進了整個西方經濟的發展。

四、油氣地緣政治現狀

借鑒麥金德的地緣政治學說,我們認為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石油經濟和信息研究中心徐小杰(1998)對地緣政治理論的發展,及其對世界油氣地緣政治格局的劃分是有典型意義的(圖3-4,見書后彩圖)。他認為傳統的世界供應中心(中東、北美和前蘇聯)是相互獨立的,而在今后的幾十年內,新的現實是中亞、中東和北非將在供應、出口和定價方面相互影響,連成一體,成為一個新的世界油氣供應帶。同時,隨著俄羅斯油氣區域的不斷開發與對外開放,從北非的馬格里布,到中東的波斯灣,到環里海地區,再到俄羅斯西伯利亞和其遠東地區,將形成一個巨大的地理帶,在這里蘊藏著68%的世界石油儲量和75%的天然氣儲量,他稱之為世界的“石油心臟地帶”(圖3-4中黑色區域),是未來幾十年內世界油氣的主要供應源。而未來油氣的需求主要來自東北亞、東南亞、南亞和歐洲大陸,這是一個環繞著“石油心臟地帶”的兩個“內需求月形地帶”(圖3-4中紅色區域)。同時,還要看到北美、南薩哈拉非洲和澳大利西亞(系澳大利亞、新西蘭及附近南太平洋諸島之總稱)也將對“石油心臟地帶”提出較大的需求,可稱之為“外需求地塊”。西歐和遠離亞、歐、非大陸的美洲、澳洲的油氣消費量占世界油氣消費量的70%~80%(圖3-4中藍色區域)。按照這種總體劃分方法,我們可以再對油氣供求的地緣政治關系作如下具體分析。

1.油氣供應的地緣政治概況

還是根據徐小杰的地緣政治劃分,從目前世界石油天然氣的剩余探明儲量的分布來看,油氣主要分布在地球的“新月帶”,即主要分布在北非、中東、瀕里海、中亞、西西伯利亞,另外北美(至南美北部)也是世界石油天然氣的主要分布區。我們把北非—中東—濱里海地區—中亞—西伯利亞,這一連成一片的地區作為世界油氣市場的主要供應地區——“大油氣心臟地帶”(圖3-5中紅色地帶,見書后彩圖,下同)。把北美、南美、英國的北海地區、西非地區作為“外油氣供應地帶”(圖3-5中藍色地帶)。

按地區分布,68%的石油儲量集中于中東各國,前蘇聯、中南美、非洲分別占8%~6%;天然氣儲量的80%集中于俄羅斯、中東和中亞地區。

由于歐佩克組織條例要求該組織致力于石油市場的穩定與繁榮,因此,為使石油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利益都得到保證,歐佩克實行石油生產配額制。如果石油需求上升,或者某些產油國減少了石油產量,歐佩克將增加其石油產量,以阻止石油價格的飆升。為阻止石油價格下滑,歐佩克也有可能依據市場形勢減少石油的產量。而美國等油氣消費國則鼓勵非歐佩克國家大力生產油氣,這樣,歐佩克成員國與其他油氣生產國就產生了矛盾和沖突,導致世界油氣供應地緣政治的不斷變動。

2.油氣需求的地緣政治概況

徐小杰把西歐、中歐地區、東亞地區和南亞地區等油氣消費量大的地區劃分在“內新月形油氣需求地帶”(圖3-6,見書后彩圖,紅色地帶),把日本、英國等亞歐大陸邊緣地帶的油氣消費量比較大的國家劃分為“內新月形外圍油氣需求地帶”(圖3-6中藍色地帶),而把北美洲、大洋洲等亞歐非大陸以外的油氣需求國家劃分為“外新月形油氣需求地帶”(圖3-6中黑色地帶)。

為了更好地說明油氣需求的地緣政治概況,我們將地球上油氣需求大的地區分為傳統的油氣需求地區和新興的油氣需求地區。傳統的油氣需求地區主要是指日本、美國、中歐和西歐地區,他們是20世紀油氣消費量比較大的地區。從目前的消費量來看,這些地區仍然是世界油氣最主要的消費區,但是這些地區的消費增長趨勢趨緩。東亞地區的中國、東南亞地區和南亞地區是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他們是新興的油氣需求地區。隨著對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油氣消費需求量的增長也就非常快,是潛在的油氣需求地區。

隨著世界石油消費量的不斷增長和石油探明儲量增加量的不斷減少,石油所能供應世界消費的時間也越來越短,雖然天然氣的儲量比較豐富,但由于運輸手段和成本的限制,必將會影響到天然氣在全球的貿易。這樣,新興的油氣消費區域就會與傳統的油氣消費區域產生矛盾和沖突,引起世界油氣需求的地緣政治的變化。

世界各國資源分布格局是怎樣的?

礦產品種類繁多,分類方法也不少,但最基本的分類是兩種:金屬礦物和非金屬礦物;燃料礦物和非燃料礦物。世界礦物原料消耗中,非金屬礦物,尤其是砂石料等,所占的比重最大。這些礦物分布廣泛,價格低廉,大多是就地生產,就近消費,投入國際市場的比例極低,大約只有總產量的5%左右。金屬礦物和某些天然肥料礦物的地域分布則較相對集中,在世界市場上的貿易量頗大,足以引起國際貿易界的重視。

世界上應用較為廣泛的礦物約有80多種,其中的鐵、銅、鋁土、鉛、鋅、鎳、磷酸鹽、錫和錳等9種,具有產值大,國際貿易量較多等特點,地位相當重要。

世界礦物開采的集中性明顯,70~75%集中在10余個國家里,特別是少數幾個工業發達國家。前蘇聯和美國是世界上采礦業規模最宏大的兩個國家,前者約占世界礦業開采值的18%,后者約占世界的15%。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估占世界的11%。澳大利亞和南非的采礦業,規模也很大。發展中國家,采礦業發達、規模較大的有中國、智利、贊比亞、扎伊爾、秘魯、墨西哥、巴西和阿根廷等國家。

鐵礦石是鋼鐵工業的最重要原料。它的開采、冶煉和貿易等,與鋼鐵工業的興衰緊密相連。

全球的鐵礦石資源是相當豐富的,本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鐵礦石資源總儲量8,000多億噸。目前,全世界鐵礦石的探明儲量約為3,500億噸。高度集中是鐵礦石在地域分布上的最大特點。鐵礦資源主要集聚于10多個國家里。前蘇聯鐵礦石的探明儲量是1,140億噸,占世界鐵礦探明儲量的30%多,是目前地球上探明儲量超過1,000億噸的唯一國家,比居世界第二位的巴西要多近400億噸,為美國鐵礦石探明儲量的6.5倍。除前蘇聯外,依次排列的順序是巴西、中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美國和波利維亞,以上7國的鐵礦石儲量計占世界鐵礦石總儲量的90%。另外,法國、瑞典、英國、委內瑞拉、南非、智利、德國和利比里亞等也是世界鐵礦石儲量較為豐富的國家。

由于經濟發展的需要和采礦技術的不斷提高與完善,世界鐵礦石的產量幾乎是直線上升。本世紀50年代初期,年產量是3億多噸,到80年代,鐵礦石產量增至8億多噸,30年間,增長近3倍。目前,每年的鐵礦石產量超過5,000萬噸的,有前蘇聯、巴西、澳大利亞、美國、中國和加拿大等6個國家。此外,印度、法國、瑞典、南非、利比里亞和委內瑞拉等國的鐵礦石產量也較多,大都在2,000~3,000萬噸。1981年,世界鐵礦石總產量是8.745億噸,其中,前蘇聯生產2.424億噸,占世界總產量的27.7%,位居世界第一。巴西鐵礦石產量增長最快,本世紀50年代初為300多萬噸,到80年代已超過1億噸大關,1981年的產量是1.066億噸,占世界的12.2%,列世界的第二位。澳大利亞居第三位,1981年產量達0.938億噸,占世界的10.7%。

近些年來,世界鋼鐵工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鋼鐵工業的地區分布也有較大調整,使鐵礦石的生產和貿易發生了相應的變化。目前,投放于國際市場的鐵礦石總量大約是3億噸,占世界鐵礦石產量的35%左右,在國際貿易貨物結構中,是僅次于石油的第二位大宗貨物。目前,世界上鐵礦石的主要輸出國是澳大利亞,年輸出量達8,000萬噸左右,列世界第一位。巴西的年輸出量約為7,000萬噸,列世界第二位。加拿大、印度、智利、前蘇聯、利比里亞、毛里塔尼亞、委內瑞拉和秘魯等,也是世界鐵礦石的重要輸出國。鐵礦石的主要輸入國是西歐的比利時、法國、德國、英國和荷蘭,以及東歐和中歐的波蘭,捷克等,日本是最大的鐵礦石輸入國之一。美國的鐵礦石資源豐富,年產量亦較多,但由于鋼鐵工業強大,鐵礦石的需求仍得不到滿足,每年要從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和智利等國輸入可觀的鐵礦石以供使用。中國的鋼鐵工業發展迅速,1992年年產量已突破7,000萬噸,本國鐵礦石資源尚富,但品位不高,多貧礦,每年得從澳大利亞、巴西、印度和朝鮮等國進口相當數量的鐵礦石。鐵礦石運輸不僅數量較大,而且往往是重洋相隔,距離遙遠,故除前蘇聯往東、中歐諸國的采用陸上鐵路運輸外,大多是由大型船舶通過海運完成的。

錳是工業的重要原料,在鋼鐵工業中的地位作用尤為明顯。世界陸地上的錳礦資源(金屬含量)有30多億噸,探明儲量約達16.2億噸。錳礦的分布非常集中,儲量在1億噸以上的有南非、前蘇聯和澳大利亞。其中,南非是世界錳礦儲量最富的國家,約達7.17億噸,占世界錳礦探明儲量的44.3%;前蘇聯排行第二,儲量約為6.35億噸,占世界的39.3%;澳大利亞的儲量是1.45億噸,占世界的8.9%,居世界第三位。這3個國家的合計儲量超過世界探明總儲量的90%。

錳礦資源高度集中的儲藏分布,導致了生產上的相對集中性。前蘇聯是世界錳礦的最大生產國,雄居各國之首。其次是南非和澳大利亞。錳出口量最多的是南非,澳大利亞排列其后,印度、巴西和加蓬等國也是世界上錳的生產國和輸出國。日來、西歐和美國等是世界上錳礦產品的主要進口國。

海洋底部儲存有大量的錳結核,廣泛分布于海面以下4,000~5,000米的大洋底部,厚度可達1米。現已探明,錳結核的分布以太平洋中部北緯6~20度,西經140~180度之間的洋底最為密集。全世界錳結核的估計儲量可達1.5~3萬億噸左右,且以每年大約1,000萬噸的速度增長著。

對于大洋底部錳結核的利用,目前,試制性生產已經獲得成功,以美國為首的國際壟斷資本集團,業已組成聯合開發公司,正式進行開采和提煉。從海底錳結核中開發提煉錳金屬,需要高度發達的現代科學技術和驚人的資金,因此,目前這項事業完全被工業高度發達和資金雄厚的少數國家所控制和壟斷。

銅在工業領域里,用途廣泛,是一種重要的原料和材料。世界銅礦資源比較豐富,陸地上的資源儲量(金屬含量)約為16億噸。其中,探明儲量大約為6.4億噸,比較集中地分布于美洲、非洲中部和亞洲北部。以國家論,高度集中在10余個國家。探明儲量大于5,000萬噸的國家有智利、美國和贊比亞,其中,智利的儲量約為1.5億噸,占世界探明儲量的23.4%,系世界上銅礦資源最豐富的國家,擁有世界第一大銅礦—丘基卡馬塔礦(儲量達6,935萬噸)和世界第二大銅礦—埃爾特尼恩特礦(儲量約是6,776萬噸),被稱譽為“銅的王國”。美國的銅礦儲量是9,100萬噸,占世界銅礦總儲量的14.2%,位居世界第二名。贊比亞銅礦儲量是5,400萬噸,占全球銅礦總儲量的8.4%,排行世界第三。前蘇聯、加拿大、扎伊爾和秘魯等國的儲量均在2,000萬噸以上。墨西哥,波蘭、菲律賓、巴布亞新幾內亞、澳大利亞、南非和西班牙等國也有較多的銅礦儲量。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世界銅礦石的開采有較大發展,開采國家和地區增至40余個,開采量亦不斷增加,1950年是227萬噸,1981年達到832萬噸,增長接近4倍。目前,銅礦石產量在50萬噸以上的國家有6個,即美國、前蘇聯、智利、加拿大、贊比亞和扎伊爾。長期來,美國一直是世界銅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