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買粉丝、facebook刷点赞、tiktok买粉丝点赞–instagram买粉丝
YouTube買粉丝、facebook刷点赞、tiktok买粉丝点赞–instagram买粉丝

03 中國歷年貿易總額結構中的變化趨勢及特點(中國的貿易條件變化的特點?)

来源: 发表时间:2024-05-20 19:59:45

而中國的工業化發展急需的能源、原材料等資源正是其中一些國家的優勢所在,這些充分說明了中國發展海外投資生產具有巨大的潛力和得天獨厚的條件。中國企業向發展中國家的投資有利于促進中國的技術和機械設備出口,有利于實現部分面向西方市場而在國內已經失去成本優勢之出口型產業的轉移,同時有利于開發海外資源、增加有效進口以滿足國內日益擴大的生產需求。可以預見,隨著面向上述地區發展中國家投資的增加將會大大提高中國同這些地區之間雙邊貿易的市場份額,并為下一世紀中國對外貿易的長期、穩定發展奠定基礎。

5.加快加工貿易向能夠有效提高加工深度和附加值含量的貿易方式轉化,促進上游工業發展和中西部地區開發。加工程度較低、附加值含量不高的加工貿易出口在全部出口中占有較大比重是目前中國對外貿易結構中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如果不能在盡可能短的時期內,實現加工貿易中間投入品進口替代,帶動相關工業的發展,并以逐漸成熟的整體性生產和技術能力保持加工產品的競爭力,將可能使加工工業成為一種“無根工業”,隨時由于勞動力成本和政策性優勢的消失而導致出口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嚴重下降、喪失加工產業的發展條件和貿易機會。因此,促進貿易方式結構的升級轉換應當是跨世紀時期對外貿易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之一,在這方面政策引導的作用不容忽視。目前情況下,造成貿易方式向加工貿易傾斜的原因主要包括國內上游產業技術水平較低、產品質量不夠穩定,產業政策過多向下游產業傾斜,一般貿易出口商品含稅,信息、中介功能薄弱等幾個方面。由此可見,制訂合理的產業發展政策,對上游工業的技術進步實行鼓勵政策,盡快調整貿易政策,解決出口商品含稅問題,支持和鼓勵各種信息、中介商業機構的發展和壯大等應當說是行之有效的政策選擇。貿易方式的轉換有利于原材料等上游工業的發展和成熟,不僅如此,由于中西部地區具有資源富集、勞動力豐富的相對優勢,中國的資源性加工產業也大多集中在這些地區。對國內資源和資源加工產品的巨大需求,將促使上游加工產業鏈條向中西部地區延伸,帶動中西部地區開發,并為該地區產品直接進入國際市場開辟新的途徑。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有必要構筑貿易政策、產業政策和地區開發政策相結合的政策體系,形成促進上游加工產業和中西部地區發展的良好政策環境。

6.深化進口體制改革,有序開放國內商品和服務貿易市場,建立規范化的市場運行機制。中國進口體制改革的方向就是適應發展開放型經濟、與國際經濟接軌的需要,逐步開放國內市場,最終建立以匯率關稅等經濟手段為主、以幼稚產業扶持等產業政策為輔、符合世界貿易組織統一規則的進口體制,為中國早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并通過引入激烈競爭促進國內產業結構和技術升級創造條件。按照這些目標,中國已經在開放國內市場、逐步實現貿易投資自由化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多次大幅度自主下調進口關稅,短短幾年時間使平均關稅水平降低到了17%,同時還取消了許多非關稅貿易壁壘,服務領域的市場開放也在逐步展開。但是,目前中國在世界各國仍然屬于關稅較高國家的行列,關稅水平甚至高于發展中國家15%的平均水平,由于進口增長緩慢而帶來的巨額貿易順差已經成為引發貿易摩擦的主要原因,過多的非關稅壁壘和服務貿易市場準入限制還在成為影響多邊或雙邊貿易談判順利展開的負面因素。因此,今后幾年內中國開放商品和服務貿易市場的任務仍非常艱巨。應提前實現將關稅降低到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的市場開放目標,加快撤銷非關稅壁壘和開放服務貿易領域的步驟,促進進口貿易的健康發展,消除新的貿易不平衡,強化中國在參與多邊或雙邊貿易談判方面的有利地位,爭取在本世紀內實現加入世貿組織的愿望。在開放市場的同時,必須注意建立規范的市場運行機制,完善反傾銷、反補貼、反不正當競爭等法律制度,創造公平、合理的自由競爭環境。

中國貿易條件的變化(歷史、現狀、及趨勢)和原因分析

都是自己寫的,可不是粘貼的,要采納哦。

中國貿易對外開放一直到鄭和七下西洋:此時及之前歷代王朝都以大國姿態接受周邊少數民族國家或政權的朝覲、納貢、貿易等。

——明朝末年由于倭寇東南沿海騷亂,明末開始閉關鎖國,一直到鴉片戰爭,這段期間對外貿易一律緊閉,但是中國依然是全世界最富有自給自足的國度,吸引無數外國商人偷渡、走私、買賣,賺取中國的白銀。

鴉片戰爭后被迫開放通商口岸,直到辛丑條約簽訂后,中國清政府全面對外開放,但是由于關稅沒有自主權,就是關稅實行對外國商人有利,對民族資產階級不利的關稅政策,使得白銀大量外流,中國人民愈發貧困落后,此外還要擔負大量的稅收,用于清政府對外戰爭賠款以及修建鐵路等供外國商人更好地建工廠、榨取中國白銀。

新中國成立后,由于計劃經濟體制的全面實行,商品經濟基本在大陸消失,也就沒有對外貿易交流的基礎,中國大陸主要貿易對象是蘇聯和東歐,而且貿易總額主要由政府和企業共同定制、加工、以及出口,貿易靈活性及供需性彈性很差。此外西歐及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的商品流入幾乎為零。

改革開放后,恢復了商品經濟和大部分市場條件,允許外資企業進駐中國進行投資、生產、銷售、賺取中國大陸白銀,但同時也引進了先進的技術、經驗、高質量的商品供民族資產者學習、運用和實踐,此外關稅完全自主,由我國政府和人民決定關稅的導向。

加入世貿組織后,和世界市場經濟更加融入一體,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基本條件就是大幅度降低關稅門檻,所以我國也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加入到世界貿易市場大環境下,不再進行貿易保護,大幅降低關稅,歡迎世界上各個投資商。缺點就是容易受到世界市場變化的影響,使我國市場經濟不穩定,不過還好我國宏觀經濟調控——從計劃經濟體制繼承來的,對市場的控制能力較大,使經濟運行不會出現太大的波動。

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呈現什么特點?

7月13日電, 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黃頌平今日介紹2018年上半年我國外貿進出口情況:今年以來,截至目前,世界經濟持續復蘇,國內經濟平穩運行,推動我國外貿進出口較快增長。據海關統計,上半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14.12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長7.9%。其中,出口7.51萬億元,增長4.9%;進口6.61萬億元,增長11.5%;貿易順差9013.2億元,收窄26.7%。

具體情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一般貿易進出口快速增長,貿易結構進一步優化。上半年,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8.33萬億元,增長12.2%,占我國進出口總值的59%,比去年同期提升2.3個百分點。

二是對前三大貿易伙伴進出口保持增長。上半年,我國對歐盟、美國和東盟進出口分別增長5.3%、5.2%和11%,三者合計占我國進出口總值的41%。同期,我國對中東歐16國進出口增長14.7%,高出全國整體增速6.8個百分點。

三是民營企業進出口比重繼續提升,內生動力不斷增強。上半年,我國民營企業進出口5.52萬億元,增長11.2%,占我國進出口總值的39.1%,比去年同期提升1.2個百分點。其中,出口3.57萬億元,增長7.6%,占出口總值的47.5%,繼續保持出口份額居首的地位;進口1.95萬億元,增長18.4%。

四是中西部、東北進出口增速高于全國整體,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上半年,西部12省市外貿增速為17.8%,超過全國增速9.9個百分點;中部6省市外貿增速為13.2%,超過全國增速5.3個百分點;東北三省外貿增速為8.8%,超過全國增速0.9個百分點;東部10省市外貿增速為6.7%。

五是機電產品出口保持增長,出口提質增效穩步推進。上半年,我國機電產品出口4.4萬億元,增長7%,占我國出口總值的58.6%。其中,電器及電子產品出口增長8%,機械設備出口增長9%。同期,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合計出口1.41萬億元,下降4.1%,占出口總值的18.7%。

六是原油、天然氣、水海產品等商品進口量增加,擴大進口政策效應持續顯現。上半年,我國進口原油2.25億噸,增加5.8%;天然氣4208萬噸,增加35.4%;成品油1649萬噸,增加9.7%;銅260萬噸,增加16.3%。同期,水海產品進口量增加12.4%;化妝品增加1倍;醫藥品增加8%。

黃頌平表示,總的來看,上半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穩中有進,結構進一步優化,動力轉換有所加快,質量效益穩步提高。但國際環境不穩定不確定性提升,未來我國外貿進出口平穩運行將面臨一些挑戰。海關將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進一步落實擴大改革開放舉措,全面推進機構改革及各項業務改革落地生根,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為保持外貿持續穩定增長作出積極貢獻。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