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買粉丝、facebook刷点赞、tiktok买粉丝点赞–instagram买粉丝
YouTube買粉丝、facebook刷点赞、tiktok买粉丝点赞–instagram买粉丝

01 淺析我國糧食貿易現狀(為何要提升我國的國際糧食貿易安全)

来源: 发表时间:2024-05-10 00:29:19

糧食貿易安全那些事兒 糧食貿易

現實主義的國際政治學大師摩根索曾指出:“糧食自給自足或糧食匱乏是影響國家強權的維系的重要因素。”他認為一個糧食自給自足或接近于自給自足的國家相對于一個并非如此的國家具有很大的優勢。換言之,糧食問題絕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問題,更是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

與之相應的,糧食生產與糧食貿易一直以來被給予高度關注,因為糧食種植業不僅要承受比其他產業大得多的市場風險,而且還要承受其他產業無可比擬的自然風險,且糧食在提供能量的效率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優越性,會被看成一種特殊的戰略物資。基于以上種種,其實我們不難理解,糧食安全問題在今天正處于的一種越來越重要的狀態。

究竟何為糧食安全

保證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能得到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的足夠的食品——這是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在羅馬世界糧食大會上對糧食安全所作出的界定。而我國學者普遍認為,這一概念其實太過籠統,并不能從根本上反映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對于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大國來說,糧食生產體現的應該是在一定的經濟發展水平下糧食供給與消費的潛力,糧食安全則是一個國家抵御糧食經濟中可能出現的各種不測事件的能力,研究改進糧食安全狀況的根本目的是更好的推進我國現代化進程。

當然,對糧食安全的衡量也有一些具體的指標,如人均糧食播種面積0.08公頃/人以上,糧食自給率不低于95%,糧食產量波動系數3%左右,缺糧戶比重在3%以下,糧食外貿依存度5%左右,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60%以上等等。如果從這些量化指標上來看。中國的糧食形勢基本上是安全的,但我們今天要做的是必須要把這一議題放到政治經濟和持續發展的視角下去考察,縱覽全球糧食貿易,再去反思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

全球糧食貿易格局一覽

在世界的諸多貿易中,除了人們所熟知的運輸貿易、技術貿易、能源貿易之外,糧食貿易自然也是其中最為活躍的組成部分。在糧食進出口中,北美和歐洲是出口大戶,分別占到四成和兩成左右,亞洲和非洲則是世界糧食進口的主要區域。數據顯示,出口量占前三位的國家和地區分別是美國、阿根廷和歐盟,進口量占前三位的是日本、墨西哥和埃及。所以總起來講,全球糧食貿易所展露出的基本特征便是糧食貿易漸趨活躍,基本趨于持續增長態勢;在商品結構上,小麥、玉米和稻米是主要的貿易商品,占糧食進出口量的90%左右;世界糧價不斷波動,但總體上呈現出大幅上漲的特點。

關于近年來世界糧價大幅上漲這一現象,值得我們反思。因為歷史上的糧食危機,大多是由氣候、自然災害引起糧食減產所導致的,隨著壞天氣過去和糧價上升,糧食生產很快恢復和發展。但近些年來的糧價上漲,則是在糧食總體增產的情況下發生的,所以主要原因肯定不是自然災害,而是復雜的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在糧食需求層面,世界人口的持續增長與經濟高速發展,導致全球范圍內對糧食需求的不斷擴大;在供給層面,世界經濟的結構性矛盾則進一步加劇了糧食供需失衡狀況,由于比較效益不同,世界范圍內總體上存在第二、三產業發展較快,第一產業發展相對緩慢的問題,這一矛盾長期積累的結果之一便是糧食等農產品的供給總體上偏緊。與此同時,一些圖謀不軌的國際糧商對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糧食產業無理的擠壓與收購,壟斷控制著世界糧食貿易命脈,這些都對全球糧食供需基本面造成了極大的影響,也是導致價格劇烈變動的根源所在。

影響糧食貿易的因素考察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誰控制了糧食,誰就控制了所有的人民;誰控制了能源,誰就控制了所有的國家;誰控制了貨幣,誰就控制了整個世界。” 富有戲劇性的是,在經濟與貿易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糧食問題的外延已經不斷擴展,進入到了能源與金融領域,它正像樞紐一樣把三者聚攏在了一起。首先,糧食生產與能源發展環環相扣。現代化農業所需要的機械設備,糧食運輸所需要的燃料,都離不開能源行業的支撐。而與此同時,糧食的能源化趨勢則為新能源市場的拓展貢獻了力量,近些年來歐洲、美國等發達國家實施以玉米制乙醇的生物燃料計劃,消耗了大量糧食作物作為保障,甚至導致糧食市場供給不足,糧價波動。糧食市場與金融市場的互動則體現在糧食已開始逐步成為國際投機投資炒作的對象。2006年和2007年,大量國際投機資金涌入國際糧食市場,全球農產品期貨交易額分別上升30%和33%,并進一步強化了市場心理預期。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華爾街金融大鱷就是國際農產品價格背后的重要推手。以2009年3月為例,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糧價投行掌握了芝加哥商品交易所15億蒲式耳玉米的交易合約,占全部合約數的99.27%,其他所有投資者掌握的還不到1%。壟斷成為少數金融機構操縱市場價格、牟求暴利的工具。

也許有人會說,糧食生產作為傳統的弱勢產業,就這樣放之于市場的力量之下任其競爭買賣與發展,各個國家主體都沒有采取行動么?答案當然是有,但卻并不樂觀。因為恰是全球農業政策失衡和一些國家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進一步放大了糧食安全的風險。在現行WTO框架下,歐美發達國家一直對糧食維持高額補貼,人為壓低糧食價格,扭曲了全球糧食供給體系,結果導致發展中國家從糧食出口中獲利有限,糧食生產積極性下降,全球糧食生產向發達國家轉移。國際市場高度依賴歐美等國,一旦歐美國內糧食供需出現風吹草動,整個國際糧食的供求關系和價格都會隨之出現聯動效應,劇烈震蕩。

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

具體到我國,中國一旦糧食短缺、出現饑荒,向國際伸手,一些國家肯定就會趁機以糧食作為籌碼,對中國提出政治上的無理要求。因此,中國的糧食市場絕對不能被外資所控制。之前一些學者認為,中國不存在糧食安全問題,如果缺糧食可以到國際市場去購買,國際上糧食多得是。這種觀點是非常危險的,一方面,中國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國,如果中國到世界大量購買糧食,那么很有可能導致國際糧價飛漲,產生動蕩。 另一方面,假如中國向世界求購糧食,僅就某些國家對中國開放市場、資源能源上的貿易要求來看,中國就可能受不了。

因此,現階段的中國所面臨的重要問題便是——在“糧食主權”的斗爭中,爭取全球大宗商品定價權。根據前面的分析,我們已很明顯的感覺到了美國、歐洲等主要發達經濟體在世界糧食價格波動所發揮的巨大影響作用。事實上,美國作為世界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加上它的農產品期貨交易歷史悠久,正在一定程度上主宰著全世界農產品市場的價格標準。美國等國家的農產品市場高度壟斷,美國農業部與跨國糧商之間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配合也是非常默契的。這些國際巨頭憑借資本與經驗的優勢,已完成對上游原料、期貨,中游生產加工、品牌和下游市場渠道與供應的絕對控制權。由于跨國糧商在農產品領域都有自己完整的產業鏈,一旦在異國站穩腳跟,就很容易打破原有的經營鏈條,使該國原本的體系變為依附于四大糧商的一個細胞。不僅如此,一旦出現糧價的大幅波動,它們可以通過期貨交易平衡盈虧,甚至反過來順勢打擊競爭對手,這更讓中小糧油企業防不勝防,中國大豆和植物油市場就是以這種方式被攻陷的。

既然當年美國的CBOT成為農產品定價中心與當時美國農業的發展相關,倫敦金屬交易所成為有色金屬定價中心則與英國稱為世界工廠有關。那么隨著中國崛起成為新興的經濟大國,中國也一定要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農產品定價中心,這樣才能切實維護我國的糧食安全。

責任編輯:趙濤

E-mail:zqzhaotao@126.買粉絲

目前世界糧食貿易格局 [傳統糧食貿易格局正在改變]

2010年即將結束,在過去的一年里,中國糧食市場傳統的進出口格局正在發生重大改變。作為中國傳統優勢品種玉米、小麥、水稻等谷物主糧進口量大幅增加,中國逐漸成為主要糧食品種的凈進口國,預計新年度國內糧食從部分出口轉向全面進口的貿易趨勢可能會更加明顯。

從以往的情況來看,中國糧食生產和發展長期立足于國內,糧食供應優先保障國內供給。除了大豆及油脂需要長期依賴進口之外,中國大米、小麥、玉米等主糧生產持續多年穩定發展,在國際市場糧食供給緊張的情況下,對外貿易仍保持多年凈出口的格局,然而在2010年這一傳統格局悄然改變。

2010年6月份,隨著美國進口的玉米貨船緩緩駛進中國東部沿海的龍口港,標志著停滯多年的玉米進口再次開啟,這是中國近四年來首次進口美國玉米,也是近15年來中國第一次這么大規模地進口玉米。此后,關于中國采購美國玉米的消息不斷出現。中國海關數據統計顯示,截止到2010年11月份中國谷物進口量達到551萬噸,去年同期谷物進口量只有267萬噸,同比增長106.3%。其中一至十月問,中國共從美國進口了143.6萬噸玉米,為歷年最高。市場預測,未來幾年內,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玉米進口國。

造成國內主糧進口大幅增加的原因主要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個人認為其主要影響有二。其一,國內市場供需格局偏緊增加了外部采購需求。由于上一年度中國玉米因干旱減產,導致市場供應略微減少。而國內市場需求卻相對旺盛,特別是國內糧食深加工行業規模在不斷壯大,外資南北布局,糧食加工能力大增。而大量的糧食品種用于飼料加工和工業生產,這對國內糧食供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二,美元貶值及國內通脹造成國內糧食價格上漲,導致內外價差擴大,受到成本因素影響,國內企業增加對外部的采購。

目前來看,國內主要糧食品種進口逐年增長的趨勢有逐漸擴大趨勢。由于中國大豆、菜籽等油料產量低迷,導致每年需要進口大豆5000萬噸以上保證國內供給。而自2000年以來中國國內植物油的消費年均增長近8%,市場預測2010/1 1年度中國食物油消費將達到2500萬噸,國內油脂企業壓榨產能將增加到1億噸,2010年國內大豆進口量有望突破5500萬噸,創下歷史新高。

盡管去年我國糧食總產獲得了大豐收,中國農業部預計,2010年中國稻米和玉米產量分別增加400萬噸和850萬噸,主要糧食產量歷史上第一次連續七年實現穩定增產。但是相比較國內每年10%的經濟增長速度,糧食產量增長的幅度明顯偏低。而隨著原油價格的不斷上漲以及糧食工業使用范圍的擴大,生物能源需求以及加工需求將進一步推升市場需求,供需形勢的不均衡發展可能令糧食供應進一步趨緊,糧食對外依存程度預計將提升。

總的來看,2010年是國內糧食貿易的發生重大轉變的一年,傳統的貿易格局面臨顛覆性的改變,同時也給國內應對糧食供給和食品安全方面帶來新的難題。由于國內植物油自給率高度不足,國際依存度高達85%,目前國內對植物油的定價權已基本喪失,外資及跨國企業全面控制產業鏈的上下游,國內植物油供給已失去主動。面對谷物等我國傳統優勢糧食品種的進口量大增的局面,切實需要保持高度的警覺,避免重蹈大豆及油脂市場覆轍。

為何要提升我國的國際糧食貿易安全

盡管中國在目前的糧食國際貿易網絡格局中處于重要位置,但是必須清晰地認識到中國糧食國際貿易競爭優勢不足和國際影響力較低的事實,中國的糧食安全也會因此受到威脅

特別是近幾年來的新冠疫情和自然災害等非市場因素層出不窮,使得國內外糧食市場變得更加動蕩

中國所采取的缺口驅動型糧食國際貿易造成了諸如生產、進口和庫存“三高”并存的市場亂象,糧食的大量進口、出口難歸根結底是中國糧食國際貿易缺乏競爭力

根據中國在糧食國際貿易中的位置和作用,結合中國糧食國際貿易格局演進趨勢及影響因素,提出如下對策以便提升中國糧食國際貿易的競爭力和確保糧食安全

農業政策淺析論文|農業政策

社會主義制度下的農業政策具有調節農村生產關系、自覺運用農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