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買粉丝、facebook刷点赞、tiktok买粉丝点赞–instagram买粉丝
YouTube買粉丝、facebook刷点赞、tiktok买粉丝点赞–instagram买粉丝

01 宋朝管理對外貿易的機構名稱是什么(市舶司和市舶使分別是什么?)

来源: 发表时间:2024-05-21 06:55:16

宋朝的防火任務機構名稱是

在城市方面,宋時雖打破了前代坊和市的嚴格區分,仍將坊作為基層行政單位。城市人口的流動性大于鄉村,城市又打破城墻的限隔,向城墻外擴張,官府對城市的管理相當普遍地在坊之上設廂,有的大城市甚至設兩級廂制。開封城內八廂,城外九廂,每廂下轄若干坊。后來又在廂之上設四個都廂。《元史》卷62《地理志》也記錄了一些宋代城市設廂的情況,如饒州“舊設三廂”,安吉州“舊設東、西、南、北四廂”。太原府城有朝真坊、法相坊等,四川夔州設宣化坊、刑清坊等十八坊,王十朋曾為之賦詩。南宋晚期,上海也設立了拱辰坊等四坊,實際上成為城市的雛型。

北宋前期到中期,前已引證《兩朝國史志》所說,“州縣郭內舊置坊正,主科稅”,而宋朝仍沿襲舊制。宋神宗時,“廢戶長、坊正,其州縣坊郭稅賦、苗役錢,以鄰近主戶三、二十家排成甲次,輪置甲頭催納,一稅一替”。實際上,坊的頭目不一定叫坊正,如福州一帶則有坊虞候。宋欽宗手詔中提及“城郭差坊正、副”,可知坊正和副坊正仍是普遍設置的。

廂一般設置廂官和廂吏、廂典,特別是在大城市,廂官的資序較高。城市的防火是個大問題,按《慶元條法事類》卷80《失火》規定,“諸州、縣、鎮、寨、城內每十家為一甲,選一家為甲頭”,負責防火。又如南宋時,福州在廂之下設社,用以防盜和防火。

在中央集權的體制下,城市的廂和坊,鄉村的管、耆和都全是基層行政組織,其職責離不開治安、催稅、戶口和家產的登記等事務,但也有諸如賑濟、防火、水利等地區性公共事務。如北宋名臣蔡襄規定,福州“諸坊只得管本地內爭斗、火燭、奸盜、賭錢、殺牛公事”。南宋后期黃震規定,撫州“應諸坊、廂委系貧乏妊婦無力養育之家,訴于臨產之時,經坊長保明申上,支保產米一石,會子五貫”。事實上,基層鄉胥、坊正之類的事務是相當繁雜的。宋太宗至道時,懷州“河內縣里正等申超分析到緣河兩岸使水二十村,二百二十五戶,澆得田土約六百八十馀頃”,這是里正參與水利的記錄。北宋前期,“綱運每有拋失官物,久例取憑地分村耆并全綱人照證,結軍令罪保明,除破官物”。參加科舉者也須由“鄉耆保驗”,“村耆察訪行止”。如此之類,都是宋朝鄉胥、坊正事務的一鱗半爪。

由上可見,專門的防火機構是沒有的,有消防隊.按《慶元條法事類》卷80《失火》規定,“諸州、縣、鎮、寨、城內每十家為一甲,選一家為甲頭”,負責防火。又如南宋時,福州在廂之下設社,用以防盜和防火。

我國宋朝已建立了望火樓擔負防火任務的機構名稱是什么?

潛火隊。

這里的機構是“潛火隊”。朝政府專門制定了一系列防范措施,潛火隊的產生便是其中的一項,這便是中國最早的消防站。潛火隊士兵瞭望火情,而樓下則有房屋數間,屯兵數百人,并配備了各式滅火設備。一旦樓頂的士兵發現火情,能第一時間趕往火災現場進行撲救。

宋朝一般由“巡檢司”和“開封府”兩個機構合作兼職防控火情,在城市內的高處建造有“望火樓”用于及時發現并報告火情。

宋朝防火機構潛火隊的特點:

防火機構潛火隊的主要力量是軍隊,百姓只是偶爾參與,其原因可能是百姓沒有受過專業訓練,沒有統一指揮,不能有效救火,且會增強不必要的傷亡,所以大多時候要求百姓不得救火。

在救火的過程中,如果遇到火勢過旺、一時難以撲滅的情況,則會根據火勢大小將火源周圍的建筑物拆除,留出一段距離作隔離帶,以阻止火勢蔓延(《宋會要輯稿·刑法》)。這個方法至今仍在使用。

下面的材料的“市舶”指什么?為獲“市舶之利”宋朝政府是怎樣“措置”的?

市舶:古代中國對中外互市商船的通稱。亦指海外貿易。

政府重視和鼓勵海外貿易,推動造船業的發展

開放廣州、泉州等聞名世界的大商港。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我國宋朝已建立了望火樓擔負防火任務的機構名稱是什么?

潛火隊,我國宋朝已經建立了望火樓,擔負防火任務的機構名稱軍巡鋪。

望火樓的建構出于李誡的《營造法式》。《營造法式》元符三年(1100年)編纂完成,崇寧二年(1103年)經皇帝批準,按照通用的敕令,公諸于世。它是一座建造在立柱上的方形二層樓,要建在全城的高處。

“樓”是建在立柱之上。根據《營造法式》規定樓要高30尺以上,望火樓必須要有9.30米以上的高度(1宋尺約合0.31米)。士兵站在建在高處的望天樓上,了望全城,火警可以說是一覽無余。

相關信息:

望火樓是中國古代城市建設,同時也是世界古代城市建設中的首創。它對宋代以后城市建設有著啟迪意義。從城市防火滅火歷史看,宋代以后的元、明、清和民國時期,均設有望火樓。

如乾隆二十年(1755年)湖南省中,就在長沙城內高處瀏陽樓設置了望火警。若有火警,立即吹號或擊鼓,傾刻之間,滿城聞知,為滅火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朝貢貿易的目的和影響

目的: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各國的聯系

影響:

一是由于“朝貢貿易”完全建立在明朝的補貼上,導致了明廷財政的縮減。

二是由于“朝貢貿易”主要是宣揚“國威”,影響了正常的海外貿易的發展,導致了中國逐漸失去唐宋以來海外貿易的優勢地位。

三是由于“朝貢貿易”是唯一合法的海外貿易途徑,導致了民間的走私的頻繁,影響了社會的安定。

擴展資料

屬國的設置始于戰國,如秦兵器銘文中已有屬邦一詞。漢避漢高祖劉邦諱而改稱屬國。據《漢書》卷6《武帝本紀》記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秋,“匈奴昆邪王殺休屠王,并將其眾合四萬余人來降,置五屬國以處之。以其地為武威、酒泉郡”。《漢書》卷6《武帝本紀》顏師古注曰:“凡言屬國者,存其國號而屬漢朝,故曰屬國。”《后漢書》卷118《職官志・百官五》又云:“屬國,分郡離遠縣置之,如郡差小,置本郡名。”可見“屬國”是中央王朝為安置歸附的邊疆民族而依緣邊諸郡設置的一種行政建制,“主蠻夷降者”,與郡同級。

從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到漢末為止,北、西、東三邊諸郡:定安、天水、上郡、西河、五原、金城、北地、犍為、廣漢、蜀郡、張掖、居延、遼東都有屬國的設置,大者領有五六城,小者一二城。大郡割邊遠縣置屬國,如割廣漢北部都尉所治為廣漢屬國,割蜀郡西部都尉所治為蜀郡屬國,割犍為南部都尉所治為犍為屬國,割遼東西部都尉所治為遼東屬國。小郡則屬國置于本郡之內,不另標名稱,如龜茲屬國只作為上郡的一個縣而存在。

屬國設有都尉、丞、侯、千人等官,下有九譯令,又有屬國長史、屬國且渠、屬國當戶等官。各官由漢人或內屬胡、羌的首領充任。屬國都尉秩比二千石,與西域都護同一級,直屬中央,其治民領兵權如郡太守。

屬國官掌屬國兵,稱屬國騎或屬國胡騎,又稱屬國玄軍(玄軍即鐵軍)。張掖屬國有精兵萬騎。

歷史延伸

市舶司和市舶使分別是什么?

市舶使是唐朝管外貿的官員;市舶司是宋朝管外貿的機構。

市舶司是中國在宋、元、及明初在各海港設立的管理海上對外貿易的官府,相當於現在的海關。是中國古代管理對外貿易的機關。

唐玄宗開元間(713~741)﹐廣州即設有市舶使﹐一般由宦官擔任﹐是為市舶司前身。明清兩朝反復"海禁"。明洪武三年(1370年)"罷太倉黃渡市舶司"。洪武七年(1374年)撤銷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廣東廣州三市舶司。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撤銷全部市舶司,設立江、浙、閩、粵四處海關。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南巡,在蘇州親眼目睹洋商船只絡繹不絕,引起警覺,下旨除粵海關外,撤銷所有其他海關。是為"一口通商" 。

負責對外(海上)貿易之事。唐時對外開放,外商來貨貿易,廣州等城市就成了重要通商口岸,國家在此設市舶司,或特派,或由所在節度使兼任。始于唐,盛于宋,至明末逐漸萎縮。清時設海關而廢市舶司。其職掌檢查進出船舶蕃貨、征榷、抽解、貿易諸事。

市舶使

官名。唐朝置,主市舶司事,以招徠海中蕃舶。

玄宗開元二年(714),右威衛中郎將周慶立為安南市舶使,與波斯僧廣造奇巧,以備進內。代宗廣德元年(763)宦官舶使呂太一愛廣南節度使張休,故縱部下大掠廣州。宋朝亦置,為市舶司主管,掌海外貿易事。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