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買粉丝、facebook刷点赞、tiktok买粉丝点赞–instagram买粉丝
YouTube買粉丝、facebook刷点赞、tiktok买粉丝点赞–instagram买粉丝

01 全球石油貿易格局分析(試分析世界經濟格局三個主要演變階段形成的原因和每個階段的特?)

来源: 发表时间:2024-05-18 12:47:18

 世界各典型油氣國家地緣政治結構分析

一、世界各國地理位置關系

地球表面總面積約5.1億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積約3.62億平方千米;陸地面積約為1.49億平方千米,分別占全球總面積的71%和29%。地球上的海洋連成一片,而陸地則相互分離。海陸的分布很不均勻,陸地部分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東半球。全球分七大洲,依次為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和大洋洲。

亞洲位于東半球的東北部,東、北、南三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靠大西洋的屬海地中海和黑海。48個國家和地區,在地理上習慣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東亞指亞洲東部地區,包括中國、朝鮮、韓國、日本、蒙古;東南亞指亞洲東南部地區,包括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文萊等國家;南亞指亞洲南部地區,包括斯里蘭卡、馬爾代夫、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錫金;西亞指亞洲西部地區,包括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塞浦路斯、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也門、阿曼、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卡塔爾、巴林、格魯吉亞、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中亞指中亞細亞地區,包括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哈薩克斯坦。

歐洲位于東半球的西北部,亞洲的西面。北臨北冰洋,西瀕大西洋,南隔地中海與非洲相望,東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同亞洲分界,西北隔格陵蘭海、丹麥海峽與北美洲相對。在地理習慣上分為南歐、西歐、中歐、北歐和東歐五個地區。南歐包括南斯拉夫、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馬其頓、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希臘、意大利、梵蒂岡圣馬力諾、馬耳他、西班牙、葡萄牙和安道爾;西歐包括英國、愛爾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和摩納哥;中歐包括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國、奧地利、瑞士、列支頓士登;北歐包括冰島、法羅群島(丹)、丹麥、挪威和芬蘭;東歐包括俄羅斯西部、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和摩爾多瓦。

非洲位于東半球的西南部,地跨赤道南北,西北部的部分地區深入西半球。東瀕印度洋,西臨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和直布羅陀海峽與歐洲相望,東北隅以狹長的紅海與蘇伊士運河緊鄰亞洲。在地理上習慣將非洲分為北非、東非、西非、南非和中非五個地區。北非包括埃及、蘇丹、利比亞、突尼斯、阿爾及利亞、摩洛哥、亞速爾群島、馬德拉群島;東非包括埃塞俄比亞、厄立特里亞、索馬里、吉布提、肯尼亞、坦桑尼亞、烏干達、盧旺達、布隆迪和塞舌爾;西非包括毛里塔尼亞、西撒哈拉、塞內加爾、岡比亞、馬里、布基納法索、幾內亞、幾內亞比紹、佛得角、塞拉里昂、利比里亞、科特迪瓦、加納、多哥、貝寧、尼日爾、尼日利亞和加納利群島;中非包括乍得、中非、喀麥隆、赤道幾內亞、加蓬、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南非包括贊比亞、安哥拉、津巴布韋、馬拉維、莫桑比克、博茨瓦納、納米比亞、南非、斯威士蘭、萊索托、馬達加斯加、科摩羅、毛里求斯、留尼汪、圣赫勒拿等。

大洋洲位于太平洋的西南部和南部的赤道南北廣大海域中。包括波利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美拉尼西亞、澳大利亞、愛爾蘭和新幾內亞島六個區。

北美洲位于西半球北部。東瀕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瀕北冰洋,南以巴拿馬運河為界與南美洲相分。包括加拿大和美國和中美洲地區。

南美洲位于西半球的南部,東瀕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瀕加勒比海,南隔德雷克海峽與南極洲相望。南美北部包括圭亞那、蘇里南、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南美中部包括厄瓜多爾、秘魯、玻利維亞等。南美南部包括智力、阿根廷、烏拉圭等國家。南美東部包括巴西等國家。

世界各大洲和各國地理分布見圖3-3(見書后彩圖)。

二、政治立場和信仰的一致性

1.擁有豐富石油和天然氣國家的伊斯蘭信仰

如果說當代伊斯蘭復興運動是近代以來伊斯蘭運動的自然延伸和新的發展階段,那么,石油對于現代工業經濟的極端重要性以及中東地區大量油源的發現則為當代伊斯蘭復興運動提供了新的舞臺和變數。導致當代伊斯蘭復興運動興起的原因有許多方面。石油經濟的繁榮興盛也是由多種因素所造成。不能簡單地把一方產生的原因完全歸結于另一方,而構成封閉的“因果鏈”。但是二者之間確也存在著某種直接或間接的聯系。

概括地說,就石油經濟與當代伊斯蘭復興運動相互聯系的這一層面來看,二者之間是一種相互促進又彼此制約的關系。石油經濟的發展與伊斯蘭的復興并存,經濟的現代化與宗教的原典化共在,構成地球上一道獨特的海灣風景線。這道風景線因石油的戰略意義而格外迷人,同時卻又因伊斯蘭復興中的激進主義而吉兇難卜。以豐富的石油資源為基石,高擎“伊斯蘭復興”大旗的大海灣以它特有的方式認識世界和影響世界。石油經濟與伊斯蘭復興的相互促進表現在以下一些方面。

首先,伊斯蘭復興運動在海灣國家爭取獨立和收回石油主權的斗爭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20世紀初開始,西方列強逐漸認識到石油的極端重要性,紛紛在全球各地勘探和開采石油,并很快在中東尤其是海灣地區發現了豐富的石油資源,西方各大公司在政府的支持和保護下蜂擁而入,肆意掠奪海灣石油。1958年上臺的蘇丹軍政權大力推廣阿拉伯語,開設了許多伊斯蘭教育中心,以伊斯蘭化作為爭取民族團結的途徑,限制天主教傳教士的活動。在巴基斯坦、埃及等國也紛紛開展了類似的活動。在伊斯蘭世界民間復興運動的推動和配合下,穆斯林產油國反對殖民主義,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獲得了勝利,它們的石油斗爭也逐漸由分散走向聯合,還實現了與拉美非穆斯林產油國政府的聯合,相繼成立了石油輸出國組織和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把爭取收回石油主權的斗爭推向一個新的階段。1973年10月戰爭爆發,中東產油國團結一致,以石油為武器,通過減產、禁運、國有化等措施,贏得了100多年來伊斯蘭對西方的第一個漂亮勝仗,成為伊斯蘭復興運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結束了奧斯曼帝國后期伊斯蘭社會備受欺凌的貧困的歷史,奪回了石油寶藏的主權,把西方這一經濟命脈控制在手中。

其次,石油經濟反過來又促進了伊斯蘭復興運動。石油收入為伊斯蘭復興運動注入了巨大的生命力,使之從穆斯林社會走向全世界;同時石油還因其自身的戰略重要性、石油經濟的特性等等給伊斯蘭復興運動提出了更高的目標,為現代社會中伊斯蘭復興運動的存在提供合法性依據。石油收入增多,經濟與社會得到發展,在一些國家出現“西化”現象,招致穆斯林的強烈不滿和抗議,也是促使伊斯蘭復興運動發展的因素之一。

2.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包括西歐、中歐、北美、日本、澳洲等)的政治信仰的一致性

西歐、北美、日本、澳洲等國家和地區是發達資本主義地區,他們的政治信仰比較一致,都比較崇尚“民主、自由、人權”等,因而他們在許多世界性的政治、經濟、外交等事務中比較能夠行動協調一致。這些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是油氣消費的傳統區域。

眾所周知,雖然發展中國家的油氣消費量的年均增長速度比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油氣消費量的年均增長速度快,但是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油氣消費量卻占世界的近70%,為了其經濟發展和國家發展的總體需要,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采取針對油氣出口國家的政策和行動中能夠協調一致。

三、經濟特點與互補性

我們把北美、西歐、中歐、日本、大洋洲等地區和國家劃分為西方發達國家,其經濟發展比較快,它們的產業結構比較均衡,汽車工業和能源化工工業十分發達,需要大量的油氣能源作為其經濟發展的基礎。工業經濟與石油需求量之間是一種正比關系,所以在世界石油消費總量中,西方經濟所占的比重遠遠高于發展中地區。西方工業國家在世界石油消費中的比例已由1971年的71.7%下降到1995年的57.7%,但是西方石油消費量的絕對數字卻由1971年的日消費石油3540萬桶增加到1995年的4030萬桶。而且西歐和日本的經濟對中東石油的依賴度達60%以上。西方經濟對石油,特別是中東石油的依賴可見一斑。

戰后初期,國際石油卡塔爾(即石油七姊妹)人為壓低中東原油價格是使歐洲經濟復興的重要條件之一。西方世界在廉價的石油的推動下,出現資本主義歷史上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在1973年前,西歐、日本和美國經濟對進口原油的依賴程度分別達98%、99%和33%,其中有80%以上來自中東。20世紀70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使得西方經濟陷入崩潰的邊緣,經濟增長實際上已經停止,據估計,使西方主要工業國家遭受了1.2萬億美元的損失。

西方經濟對海灣石油的依賴是一種非對稱依賴,即:一方面,西方經濟對石油特別是海灣石油的依賴度大于后者對前者的依賴度,從而使西方的經濟顯得極為脆弱;另一方面,靠石油出口的國家經濟與西方之間相互關系變動的忍耐力強于西方。但是,考察一下西方經濟戰后50多年來的發展軌跡與世界石油產油地的關系,可以發現二者之間的互動關系。簡而言之,西方經濟與世界石油之間是一種互動的函數關系。廉價充足的石油供應是西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和主要動力之一,石油危機則是西方經濟危機的前奏;但是西方經濟持續低谷又反過來會影響世界石油價格,使之走低或不振。

另外,靠石油出口收入的中東等地區的國家有大量的“石油美元”,具有強大的購買力和投資能力,這樣西方經濟的繁榮又間接地受這些國家很大的影響。特別重要的是絕大部分海灣產油國和其他地區的產油國在商品結構和經濟結構上產業結構嚴重失調,雖然一部分國家已經意識到了其國家經濟產業結構的問題,并采取了一些政策來發展石油化工之外的產業,但就目前來看,中東地區油氣十分豐富的國家的產業結構嚴重失調,使其經濟發展過分依賴石油和天然氣的出口,同西方工業經濟有很強的互補性,這些國家所需的制成品也大都是從西方進口。值得一提的就是這些國家的軍火購買力是十分巨大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些國家通過軍火貿易在客觀上推動了軍火工業和技術的進步,促進了整個西方經濟的發展。

四、油氣地緣政治現狀

借鑒麥金德的地緣政治學說,我們認為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石油經濟和信息研究中心徐小杰(1998)對地緣政治理論的發展,及其對世界油氣地緣政治格局的劃分是有典型意義的(圖3-4,見書后彩圖)。他認為傳統的世界供應中心(中東、北美和前蘇聯)是相互獨立的,而在今后的幾十年內,新的現實是中亞、中東和北非將在供應、出口和定價方面相互影響,連成一體,成為一個新的世界油氣供應帶。同時,隨著俄羅斯油氣區域的不斷開發與對外開放,從北非的馬格里布,到中東的波斯灣,到環里海地區,再到俄羅斯西伯利亞和其遠東地區,將形成一個巨大的地理帶,在這里蘊藏著68%的世界石油儲量和75%的天然氣儲量,他稱之為世界的“石油心臟地帶”(圖3-4中黑色區域),是未來幾十年內世界油氣的主要供應源。而未來油氣的需求主要來自東北亞、東南亞、南亞和歐洲大陸,這是一個環繞著“石油心臟地帶”的兩個“內需求月形地帶”(圖3-4中紅色區域)。同時,還要看到北美、南薩哈拉非洲和澳大利西亞(系澳大利亞、新西蘭及附近南太平洋諸島之總稱)也將對“石油心臟地帶”提出較大的需求,可稱之為“外需求地塊”。西歐和遠離亞、歐、非大陸的美洲、澳洲的油氣消費量占世界油氣消費量的70%~80%(圖3-4中藍色區域)。按照這種總體劃分方法,我們可以再對油氣供求的地緣政治關系作如下具體分析。

1.油氣供應的地緣政治概況

還是根據徐小杰的地緣政治劃分,從目前世界石油天然氣的剩余探明儲量的分布來看,油氣主要分布在地球的“新月帶”,即主要分布在北非、中東、瀕里海、

相关栏目: